北京学区房
它就在那个坡子的顶上,没错,就是那个每次骑车或者步行上去,都得使点劲儿的坡。教学楼环绕着,它就在中间,灰色的外墙,规规矩矩的窗户,看着就让人觉得,嗯,这是个严肃的地方。外面有时候很吵,操场上的喧哗,食堂方向飘来的饭菜香,但在走近它的那一刻,尤其是一脚踏进那扇厚重的玻璃门后,世界就一下静了。那种突如其来的安静,带着一点点沉闷,刚开始还有点不适应,时间久了,反倒成了心底最深的依赖。
最常去的是二楼还是三楼来着?记忆有时候会模糊这些细节,但那种感觉不会错。一进去,就是一股特有的混合气味:纸张的干燥,油墨的微醺,还有一点点淡淡的灰尘和木头的味道。这种味道,现在在别的图书馆再也没闻到过,它是怀化独有的图书馆味道,一闻到,那些关于备考、关于论文、关于未来的挣扎和憧憬,就一股脑儿全冒了出来。
书架一排排的,望不到头,高高的,像迷宫一样。第一次进去的时候,是真的会迷路。找一本书,得先在电脑上查索书号,然后对着那个号码,在无边无际的书架里穿梭。弯下腰,踮起脚,伸长胳膊,眼睛在无数并列的书脊上扫来扫去。有时候找了半天找不到,心里那个焦躁啊,恨不得把书架都掀翻。但更多时候,是找到那本心仪已久,或者急需的书时的那种小小惊喜。一本本旧旧的,边角都磨损了的书,翻开,纸页泛黄,上面可能还有前人留下的笔记,甚至不小心夹在里面的一张皱巴巴的纸条,可能是借书证,也可能是随手记下的几行字。这些无意中发现的“痕迹”,让你觉得,原来有那么多人,都曾在这里,都曾读过这本书,那一刻,你不是一个人在阅读,而仿佛和无数个陌生的灵魂,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感觉,奇妙极了。
阅览室是另一个主战场。尤其是考试周和考研冲刺那阵子,简直是人满为患。早上天还没亮,就有人在门口排队了,为了抢一个靠窗或者靠墙的好位置。推开阅览室的门,迎面就是那种紧张到几乎凝固的空气。每个人都低着头,埋在书本堆里,笔尖在纸上沙沙地响,那是唯一的背景音乐。偶尔会听到有人压抑地咳嗽,或者极轻微地挪动椅子。每个人的桌子上都堆满了书,旁边放着喝了一半的咖啡,或者堆积如山的草稿纸。你能清晰地感觉到那种无声的较量和集体的奋斗。大家脸上都写着疲惫,眼神里却透着不服输的劲儿。那里的灯光,总是暖黄暖黄的,看久了眼睛真的会干涩,但谁舍得离开呢?好像只要待在那里,心就定了,就觉得自己还在路上,没有放弃。
靠窗的位置,那真是奢侈品。如果哪天运气爆棚,能抢到一个,简直想大声宣布喜悦(当然只是想想)。阳光透过窗户斜斜地射进来,落在桌面上,金灿灿的,让人觉得心里都暖了。看书看累了,就抬起头,看着窗外发呆。校园里的树,四季变化都在那里上演:春天抽出的嫩芽,夏天浓密的绿荫,秋天飘落的黄叶,甚至冬天偶尔飘下的雪花。图书馆的窗户,就像一幅流动的画,而我,就在这个宁静的角落里,看着时间一点点溜走,看着自己一点点变化。
图书馆里还有一些特定的人,也构成了我记忆的一部分。比如借还书窗口的阿姨(或者爷爷?),他们总是默默无闻地坐在那里,话不多,但你把书递过去,他们就熟练地扫码,动作一丝不苟。他们仿佛是这个知识世界的守卫者,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波澜不惊地看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来了又走。有时候,看到他们,心里会突然觉得很踏实,知道这个地方,一直在那里,从未改变。
怀化学院图书馆,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借书、看书的地方。有时候,它更像一个避风港。心情不好,或者宿舍太吵,或者外面下雨无处可去,就会自然而然地走进图书馆。随便找个空位坐下,不需要看什么书,就那么待着。听着周围轻微的沙沙声,感受着那种沉默的氛围,心就会慢慢静下来。它是一个允许你放空、允许你发呆、允许你和自己独处的地方。在那个信息爆炸、喧嚣不止的年代,能有这么一个宁静的角落,简直是奢侈。
它也见证了我无数的挣扎。写论文找不到资料的焦头烂额,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心惊肉跳,考研失败后坐在角落里偷偷流泪的伤心欲绝。但它也见证了我的喜悦,找到一本渴求已久的书的欣喜,攻克一个难题时的柳暗花明,写完论文提交前的如释重负。所有这些情绪,都默默地溶解在了图书馆的空气里,融入了那股独特的纸张气味中。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地方,其实挺朴实的。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没有现代感十足的电子设备(至少我那个时候没有),就是书,桌子,椅子,安静,和一群群来来往往的年轻人。可就是这样一个朴实的地方,给了我那么多。它给了我知识,给了我思考的空间,给了我面对困难的勇气,甚至给了我一段美好的回忆。
离开怀化很多年了,偶尔会在网上搜搜怀化学院,看看它现在是什么样子。不知道图书馆是不是变了?是不是装修一新?是不是书更多了?但我想,不管它怎么变,那里的空气,那里的光线,那里的安静,还有那股淡淡的纸张味儿,永远都会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它是我的青春,我的求知路,我的避风港。怀化学院图书馆,谢谢你,曾经收留过那个迷茫而充满希望的我。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