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想想看,你想当老师,教书育人,把知识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孩子们听,对吧?那说话嘛,当然是得清楚利落。要求你普通话说得标准点儿,这逻辑上完全没问题。但问题在于,这个“标准”是个啥度量衡?那个传说中的分数,那个等级,真的就概括了所有?
绝大多数时候,咱们奔着教资去,尤其是小学、中学啥的,最低要求一般是二级乙等,对,就这个听上去不是最高级,但足以让不少人卡在那里的等级。你以为二级乙等很容易?得咧,试试就知道了。它不像一级甲等那样要求字正腔圆、播音腔儿十足,可它对你的发音规范性、声母韵母咬字、声调准确度,还有语流顺畅度,都有实打实的要求。尤其那些个平舌音、翘舌音,前后鼻音,还有连读、轻声、儿化音的处理,随便哪一项拿出来,都能让一个长着一口地道家乡腔儿的人练到舌头打结。
我有个朋友,南方人,那“s”和“sh”对他来说简直是天敌。准备考试那阵子,走火入魔了似的,看见啥字都先在嘴里默念两遍,感受一下舌尖的位置。跟他打电话,他时不时就蹦出一句:“我正在练习‘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把我逗得不行。可笑归笑,背后的那种劲儿,那种为了个目标死磕的韧劲儿,你是能真切感受到的。
当然,如果你想教语文,或者去电台电视台啥的,那对不起,二级甲等基本是起步价,往上还有一级乙等、一级甲等。那可是高手过招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练到那个境界,就不仅仅是把音发准了,还得有语气、语感,得有感情色彩。我记得之前看过一个视频,是PSC测试里朗读篇章的片段,有的考生读得那叫一个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感觉都能直接去演播有声书了。那种水平,确实是赏心悦目,也让人由衷佩服。
可话说回来,教资要求普通话,究竟为了啥?是单纯地为了筛选一批“会说标准话”的人,还是真心觉得这是当个好老师的必备条件?我想,出发点肯定是为了让孩子们能接触到相对规范的语言环境,毕竟老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之一。一个字都读不准、话都说不利索的老师,怎么能教好书呢?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语言模仿能力强,老师的口音和发音习惯,可能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语言基础。
但是,这个测试是不是有点“一刀切”的嫌疑?一个在某个学科领域特别有天赋、教学方法也特别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就因为普通话差那么一点点分数,拿不到证,你说这冤不冤?我知道,规定就是规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现实是,方言区的大部分老师,私底下交流还是会用家乡话,跟学生沟通,有时候为了拉近距离或者解释清楚某些概念,可能也会不自觉地带点口音。难道一个带着温和南方口音的历史老师,就比一个字正腔圆却讲课枯燥的老师差吗?这问题,真的挺值得琢磨的。
而且,备考过程本身也挺折磨人的。除了朗读字词句、文章,还有命题说话。得准备一个三分钟的发言,关于某个话题。这不仅考验你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得有点临场发挥和逻辑组织能力。别以为是件小事儿,多少平时侃侃而谈的人,一到考场上,对着个录音设备,脑子瞬间空白,舌头仿佛不是自己的,想好的段子全忘光了。那感觉,简直是小型社死现场。
为了那个证,为了那个听起来有点玄乎的二级乙等,大家报班的报班,买资料的买资料,对着镜子练口型,听着录音纠发音,反反复复,枯燥得很。但没办法,这是必经之路。就像打游戏升级,普通话证就是你跨入教师这个职业副本的第一个,或者说非常重要的一道关卡。过不去,你就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
想想那个场景:夏天,考场外,一群人捧着本儿,嘴里念念有词,有人紧张得来回踱步,有人面无表情地等着叫号。进去前深吸一口气,出来后长舒一口气,或者懊恼,或者轻松。那一纸证书,或者说那个分数,承载了多少人的汗水和期待啊。它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能力的证明,更像是你为了进入一个行业所付出的努力和通过考核的象征。
所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教资要求的一部分,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为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为了保障教学质量,这都没毛病。但同时,我们或许也该思考,能不能让这个评估更全面一点?能不能在强调标准的同时,也给那些其他方面优秀,只是在发音上有点瑕疵的老师一点空间?或者,有没有更贴合实际教学场景的评估方式?
毕竟,教学是活生生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把标准的话语从A点传输到B点。它需要爱心、耐心、智慧,需要引导、启发、沟通。而这些,是冷冰冰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分数无法完全衡量的。但眼下,要拿教资,这道槛,你得迈过去。无论是二级乙等还是二级甲等,认认真真去准备,去练习,去闯关,这是当下最现实的选择。至于它是不是最优解,是不是绝对公平,那是另一个层面的讨论了。至少,为了心中的教师梦想,为了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很多人正在为此默默努力着,这一点,本身就很了不起。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