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那张纸,或者说,现在更多是手机里的一个PDF或者APP里的一个页面,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日子。华东师范大学校历,这几个字,听起来多板正、多规矩啊,就像穿了浆洗得一丝不苟的白衬衫。可你真要说它只是个时间表?那可太小瞧它了。它更像一张地图,一张标满了各种“高能反应区”和“安全区”的生存指南,是我们这些在丽娃河畔或者闵大荒晃荡的ECNUer心照不宣的潮汐表。
第一次见到它,大概是入学前吧?懵懵懂懂地翻开,哦,九月开学,元旦放假,寒假多长,五一调休几天……那时觉得离自己还远,一个个日期,一个个周次,都只是概念。新鲜劲儿还没过,踏进校门,那校历上的日子才真正开始有了分量,开始跳动,有了温度,甚至,有了心跳。
你看,开学周,那叫一个兵荒马乱!注册缴费,排队领书,社团招新锣鼓喧天,宿舍里堆满还没拆封的纸箱。校历上清清楚楚写着“报到注册日”,但它没写那天会有多少人在烈日下汗流浃背,也没写新认识的室友第一晚打了多响的呼噜。紧接着是“选课周”,那真是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手指在屏幕上狂点,生怕心仪的课就那么飘走了,那种紧张劲儿,不亚于双十一秒杀限量款!校历只会冷冰冰地告诉你,“本周为课程补退选阶段”,但我们知道,那是多少个在电脑前抓耳挠腮、反复权衡博弈的夜晚。
日子就在一节节课中流淌过去,日历一页页翻过。校历上标志着“国庆节”,哇,长假!那是积攒了多少想家情绪、想出去撒野的渴望,一瞬间爆发。提前一周教室里就坐不住人了,心早飞到了远方。校历给你划定了放假的时间段,却没法量化那种即将逃离周而复始的教学楼、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狂喜。当然,它也没说,放假回来,通常意味着期中不远了。
期中,就像漫长学期里突然竖起来的一块界碑。它不像期末那么有压迫感,但足以让你从开学初的悠哉状态里猛地惊醒。那些之前听得半懂不懂的概念,那些堆在角落还没翻几页的教材,忽然就变得无比扎手。图书馆里开始多了通宵的身影,自习室一座难求。校历上写着“期中考试周”,短短几个字,背后是无数个灌了咖啡、顶着黑眼圈的灵魂。
然后呢?日子继续,有各种讲座,有学生活动,有大大小小的比赛。校历上可能只有一句笼统的“教学活动正常进行”,但对我们来说,那是一个个鲜活的日子,可能是为了社团活动忙到脚不沾地,可能是听了一场醍醐灌顶的报告,也可能是和朋友在丽娃河边散步,看着夕阳染红了天空。这些“非正式”的日程,才是大学生活里最生动、最难忘的脚注,它们没有被精确地印在校历上,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接着,就是让人又爱又恨的期末了。啊,期末!校历上“期末考试周”几个字,简直自带BGM——那种紧张到快要窒息的进行曲。所有科目的总清算时间到了。复习资料堆得像小山,手机自觉调成静音模式,连食堂的饭都觉得没那么香了。熬夜是常态,图书馆闭馆时的灯光仿佛是胜利的曙光。和同学讨论题目、互相打气、考完试冲出考场那一刻的轻松……校历上只记录了考试的日期和时间,但那些共同经历的煎熬与释然,只有我们自己懂。那种感觉,就像爬一座陡峭的山,期末就是最后冲顶的那段路,累得够呛,但爬上去了,哇!世界豁然开朗。
考完了?校历上赫然写着“寒假”或“暑假”。解放了!撒欢儿!回家,旅行,或者什么也不做,就是赖床。假期开始的那几天,时间仿佛是静止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属于自己。但你知道的,这种幸福感不会持续太久。校历默默地告诉你,假期是有截止日期的。日子一天天过去,假期余额不足的焦虑感又会悄悄爬上来。越是临近返校,那种混杂着不情愿和对新学期的隐隐期待的心情就越复杂。
新学期,开学!校历又翻到了新的一页。又是报到,又是选课,又是新的老师,新的课程,可能还有新的挑战。这个循环,贯穿了大学四年。大一觉得什么都新鲜,校历上的每个日期都充满了可能性。大二开始摸清门道,校历在提醒你该为专业课下功夫了。大三呢?保研、考研、实习、出国,校历上的每个时间点都变得无比现实和紧迫,它不再只是记录上课放假,更是规划未来的时间轴。到了大四,校历上的“毕业典礼”几个字,沉甸甸的,带着告别的伤感和奔向未来的豪情。之前所有在校历上经历的起起伏伏,都在此刻汇聚,然后,我们走向各自的下一段旅程。
说到底,华东师范大学校历,它不是一份冰冷的日程表。它是我们集体记忆的索引,是我们共享经历的标记。它记录了无数个清晨的铃声,无数个夜晚的灯火;记录了课堂上的醍醐灌顶,也记录了考试前的心力交瘁。它规定了何时开始,何时结束,框定了我们大学生涯的整体轮廓,但框不住那些鲜活的日子里,我们投入的热情,付出的努力,感受到的焦虑,以及收获的成长和快乐。每一次看校历,看到的不仅仅是日期,更是时光的流转,是自己在ECNU这片土地上留下的脚印,深浅不一,却真实无比。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