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你别说,点开仔细瞅瞅,还真是五花八门。有的图画得那叫一个抽象,一个“book”,就是一个歪歪扭扭的长方形,上面两条线,就没了。还有的呢,复杂得让人头疼,画个“library”,小人儿密密麻麻,书架层层叠叠,背景还拉个窗户,生怕你不明白这是个啥地方。色彩也跟闹着玩似的,同一个东西,这张图是黄的,下张图就变绿了。你说孩子能不晕吗?我看着都晕。
每天晚上,最头疼的时刻莫过于此。把娃按在书桌前,打开这些 四上单词表图片。得一个一个过。指着图,“这是什么?” “apple!”还好,这个简单,图也够红够圆。下一个,“banana?” 那个图画得黄黄的,弯弯的,嗯,靠谱。可到了“morning”,图上画个太阳刚升起来,金黄金黄的,他盯着看了半天,蹦出来一句,“煎鸡蛋?” 得,又跑偏了。
有时候,为了让他记住,我得跟着图演。画个“run”,我得在旁边小跑两步,假装气喘吁吁。画个“jump”,我得象征性地蹦一下。他倒是乐得哈哈大笑,记没记住词儿可就难说了。这 四上单词表图片,与其说是给孩子看的,不如说是给家长布置的“行为艺术”作业。
最哭笑不得的是那些动词。画个“read”,一个小朋友坐着,捧本书。画个“write”,一个小朋友握着笔。画面是静态的,词是动态的。你光看图,真能体会到那个动作感?不如让他自己去拿起书读两页,拿起笔写几个字来得实在。可老师说了,要对着这个 四上单词表图片来过。行呗,听老师的。
他呢,小脑袋瓜里也不知道怎么想的,看着看着,注意力就跑到图的细节上去了。那个小朋友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啊?那个书架上是不是有我喜欢看的漫画书啊?那个太阳旁边是不是画了只小鸟啊?得,又跑远了。我得赶紧把他拽回来,“看词!看词!这叫‘morning’,早上!太陽!”
有时候,我也在想,这些 四上单词表图片真的管用吗?比起我们当年,一个词就是一个词,冷冰冰地印在纸上,靠着一遍一遍地抄,一遍一遍地读,直到抄到手酸,读到嘴麻。那种“刻骨铭心”的方式,虽然枯燥,但也确实有效。至少,那个词的形状、笔画,是实实在在地印在脑子里的。现在呢,有图分散注意力,有颜色迷惑视线,是多了点趣味,可总觉得少了点纯粹。
但话说回来,时代不一样了。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信息多,学习方式也多样。可能对他们来说,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确实更符合他们的认知习惯?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就像我那个“煎鸡蛋”的例子,虽然答案不对,但他至少是从图里看到了一个具体的形象,进行了联想。虽然联想得有点偏,但这联想本身,是不是也算一种思维的活跃呢?
特别是那些比较抽象的词,比如“happy”、“sad”。 四上单词表图片里,就画个笑脸或者哭脸。简单粗暴,但直观。比你干巴巴地解释“happy就是高兴”要容易理解得多。从这个角度看,这些图还是有它的价值的。
看着他指着图,磕磕巴巴地念着,“t-e-a-c-h-e-r, 特 qier?” 我就忍不住想笑,但又得忍住纠正。这个过程啊,就像一场拉锯战,有时候顺利得超出预期,嗖嗖嗖就过了一页;有时候卡在一个词上,半天也突破不了。全是靠着这些 四上单词表图片,一点一点地磨。
磨到他眼睛都快闭上了,我看着也累了。把那叠 四上单词表图片合上,心里叹口气。明天呢?明天还得继续。继续指着那些歪歪扭扭的图,重复着那些已经说了无数遍的单词。也许,这就是学习吧,一个重复、巩固、再重复、再巩固的过程。有了这些图,至少让这个过程不那么单调?也许吧。
看着他睡着后,书桌上摊开的 四上单词表图片,静静地躺在那里。那些简单的线条、鲜艳的色彩,在灯光下显得有点寂寥。它们承载着孩子们迈向更广阔世界的第一个个小小的阶梯,也承载着我们这些家长,陪伴他们一步步往上爬的希望、焦虑和那一点点无可奈何的温柔。那些词,那些图,就这么一点点地,刻进了他的童年,也刻进了我的记忆。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