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真的,每次考四级,听力都是我心里最大的一块石头。特别是2022年6月那次,考前刷题感觉还行,结果临到阵,手心里全是汗。考前发卷子,快速浏览了一下选项,心里就开始打鼓。那些密密麻麻的英文,还没听到声音,光是看着就觉得有点晕眩,生怕一会儿播放的时候,大脑完全跟不上。
正式开始了。第一部分,对话,短对话。通常这部分是我的信心来源,觉得短嘛,信息量小,应该能抓住。结果呢?第一个对话,好像是说周末去哪儿,两个人聊得飞快,语速嗖嗖的。男的说了一句,女的回了一句,我耳朵刚捕捉到几个词,比如什么“museum”啦,“park”啦,啪!下一句就来了。脑子里像放幻灯片一样,模糊不清。有好几个对话,选项都设置得特像,听完就感觉掉进了泥潭,四个选项哪个听着都对,又哪个听着都不完全对。那种纠结,那种反复在脑子里回放刚才听到的几个零星词语,试图拼凑出逻辑链的感觉,别提多痛苦了。
然后是长对话。这部分嘛,就更看本事了。篇幅长,人物多,话题转得也快。2022年6月那次的长对话,记得有个好像是关于找兼职的?还是实习?记不清了。反正听着听着,人物关系、具体要求、时间安排等等细节一股脑儿地涌过来,稍不留神,耳朵就“脱轨”了。尤其怕那种一人说一大段的情况,信息量爆炸,听完只觉得脑子里一片混沌,题目问的细节完全没印象。有时候明明听到了某个词,但因为它藏在长长的句子中间,根本没能抓住重点。语速也是个问题,感觉比平时练习的时候要快那么一点点,或者说,不是快,是它那个腔调,那个连读吞音,让人听起来觉得吃力。有个对话,感觉口音有点重,或者说不是我听惯的那种标准英音或美音,得多花一层力气去辨别,这样一来,对内容的理解自然就慢了半拍。
最要命的是短文。一篇接一篇,每篇大概三分钟左右,通常是讲个什么小故事、科普知识或者社会现象。这部分对我来说是挑战中的挑战。需要一边听,一边在大脑里构建文章的框架,捕捉主旨句,还要记住关键细节。2022年6月那几篇短文,我现在回想起来,细节真的模糊了,只记得听的时候,感觉信息密度特别大。比如有一篇,好像是讲什么动物行为的?或者是环境问题?听着听着,脑子就开始漂移,明明耳朵还在听,但意识已经跑到了“这道题的选项好长啊,一会儿怎么找?”或者“还有多久结束啊?”这种不相关的思绪上。有时候,一个词没听懂,或者一个关键的逻辑转折没反应过来,整段的意思可能就偏了十万八千里。题目问的往往是文章中某个很小的点,或者需要综合好几句话才能得出的结论,如果没有完全听明白,基本就是瞎蒙。那种感觉,太让人焦虑了。
考完听力,监考老师说停笔,整个考场里一片长舒气的声音。抬头看看周围的同学,大都也是一脸的茫然或者疲惫。没有人急着对答案,因为大家都心知肚明,刚听完的那二十分钟,脑子已经不是自己的了。耳朵里还嗡嗡响着广播里的声音,心里盘算着,这听力部分,到底能拿多少分呢?那会儿的感觉,就像是跑完一场马拉松,筋疲力尽,结果如何,只能交给命运。
那次听力考下来,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平时练习的技巧固然重要,比如如何快速浏览选项,如何抓关键词,但更根本的,还是耳朵的“肌肉记忆”和对各种口音、语速的适应能力。仅仅做题是不够的,得真的把英语融入生活,多听听不同类型的音频,广播剧也好,播客也好,甚至是英美剧不看字幕,把耳朵叫醒。那次四级听力,就像一次狠狠的提醒,告诉我,我的听力,还需要下更大的功夫,练得更扎实才行。它不是纸上谈兵的考试,而是实打实的、对你耳朵和大脑同步处理信息能力的考验。现在回想起来,虽然当时感觉有点“虐”,但这经历,确实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收获”吧。希望下次,或者说,给所有准备考四级的同学提个醒,听力这块儿,真得玩儿命练,别到考试的时候才发现,哎哟,耳朵完全不听使唤啊!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