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你说,为什么会这样?唉,还能为什么。大环境呗。外面风大浪急,招聘市场跟坐过山车似的,今天这儿发offer,明天那儿就裁员。尤其是我们这些刚毕业没几年的,或者压根儿还没踏出校门的应届生,心里能不慌吗?那种未来像一团雾蒙蒙的未知,手里的简历怎么投都感觉石沉大海的滋味,真不是一般人能体会的。于是,那个闪着光的“稳定”,就像暴风雨里远处唯一亮着灯塔的港口,大家伙儿都拼了命地往那儿划。管它是公务员、事业编还是什么别的,只要沾上“体”字边儿,那感觉就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
竞争!我的天,这个词在2023年国考这盘棋里,简直成了主角,而且是那种把所有配角光环都抢走的绝对主角。两百多万人抢那几万个岗位,这概率,说实话,比我买彩票的心理预期都要低得多。看着那些热门岗位,特别是京郊某个街道办,还是统计局啥的,具体哪个我现在脑袋里有点儿糊涂,反正那个热度高得吓人,报名人数动辄破万,甚至破两万!两万人啊!就为了一个可能辛苦得不能再辛苦的基层岗位,大家前赴后继,简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图啥?说到底,不还是图个稳定嘛。图那个能按时发工资、有社保医保、不太容易被“优化”掉的确定性。
我有个高中同学,毕业后去了家挺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头两年意气风发,朋友圈里晒的都是加班餐和期权梦。结果呢?前阵子跟我抱怨,说公司裁员,他那个部门走了快一半人,天天提心吊胆的。现在,他把心一横,也加入了国考大军。他说,以前觉得进体制是浪费青春,现在觉得,能进去,安安稳稳过日子,比啥都强。外头光鲜亮丽的,架不住风吹雨打啊。他报名的是个偏远地区的税务局岗位,分数要求没那么高,竞争相对也没那么离谱,他说就想先“上岸”再说,哪怕苦点儿累点儿。
可讽刺的地方就在这儿。你看这几百万的报名人数,场面宏大得让人心悸,但仔细瞅瞅,还有好多岗位压根儿就没人报,或者报了名也没过审。不是说那些岗位不好,可能地理位置实在太偏,或者专业限制卡得太死,再或者就是工作性质过于艰苦。你看,大家嘴里喊着“不挑不拣”,身体却还是很诚实地往那些稍微体面点儿、大城市周边点儿的岗位挤。这种结构性的矛盾,也是这个数字背后隐藏的另一层意味吧。一边是人满为患的竞争烈狱,一边是无人问津的“冷门”区域,真是冰火两重天。
这个报名人数,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统计数据,它是无数张年轻的、不那么年轻的脸庞拧在一起的缩影。是无数个家庭茶余饭后反复掂量的抉择,是大家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集体焦虑和无奈。它像一面镜子,清清楚楚地照出了当下社会就业市场的真实模样,照出了大家对稳定的极致渴望,甚至,照出了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普通人最朴素的安全感需求。那个数字,是热度,但更多时候,它像一个温度计,量着人心里的冷暖,量着大家为了那一点点可以预见的未来,愿意付出多大代价。
所以啊,下次再看到那个两百多万的报名人数,别光是嘴上感叹一句“太卷了”、“竞争激烈”就过去了。想想看,这背后,是多少人在努力地、拼命地,在深夜里点着孤灯,在周末放弃所有娱乐,就是为了为自己挣一个,哪怕只是一点点,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未来。那个数字,沉重得很,真的。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