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它是什么?它是一个连接词,连接前因和后果,连接前述的论证和得出的结论,或者前一步行动和由此产生的结果。表面看简单,核心是逻辑关系。但这种逻辑关系,在中文里可以用太多种方式来表达了,找到那个最贴切、最自然的,才是真功夫。这不像数学公式,1+1永远等于2,“thus”翻译成中文,它可不是永远等于因此。
我们先聊聊那些最直接、最“无脑”的翻译。前面说了,因此、所以,这肯定是最先跳出来的。比如,“He didn't study, thus he failed the exam.” 这句,翻成“他没学习,因此考试没及格。”或者“他没学习,所以考试没及格。”,完全没毛病,流畅自然,意思也到位。这种时候,“thus”就是纯粹的因果关系,前因导致后果,板上钉钉。这种用法,在科技论文、正式报告里挺常见的,就是陈述事实,因此得出结论,或者采取行动。它显得比“so”稍微正式那么一丢丢。
但如果句子稍微复杂一点,或者你想让中文读起来更有层次感呢?这时候,“由此”和“从而”就可能派上用场了。这两个词,感觉比因此和所以更书面一些,连接的因果关系也可能更抽象或者更进一步。比如说,“The data shows a clear correlation between X and Y, thus suggesting that X influences Y.” 你可以翻成“数据显示X和Y之间存在明显关联,由此表明X影响Y。”或者“数据显示X和Y之间存在明显关联,从而表明X影响Y。”这里的“suggesting”本身就带点推断的意思,“thus”连接的不是一个硬邦邦的结果,而是一个基于数据得出的推论。用由此或者从而,是不是感觉比“因此表明”要更顺滑,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尤其是“从而”,它常常强调一种过程或者一种影响的逐步深入。做了一个调整,从而提高了效率。进行了一项改革,从而促进了发展。这种“从而”的用法,就不仅仅是简单的“所以”了,它里面含着一种“因为做了某事,接着就产生了某个效果”的意味。
再想想,“于是”。这个词儿,感觉特别有画面感,特别有故事性。它常常用来连接一系列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事情,或者说,前一个事件是后一个事件发生的前提或直接导火索。“He felt very tired, thus he decided to go to bed early.” 如果翻成“他觉得非常累,于是决定早点睡觉。”是不是比“他觉得非常累,因此决定早点睡觉。”要生动多了?“于是”带有一种顺理成章、紧接着就怎么样的感觉,常常用在叙述里。就像讲故事一样,前情提要完了,于是主角就采取了行动。在文学作品或者描述性文本里,于是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
还有,“这样一来”、“结果是”。这些短语,有时候也能用来翻译“thus”。它们更像是一种对前文情况的小结,然后引出最终的局面或者后果。“The company cut costs aggressively, thus boosting its profit margins.” 这句,除了翻成“公司大力削减成本,从而提高了利润率。”,你也可以试试“公司大力削减成本,这样一来,利润率就提高了。”或者“公司大力削减成本,结果是利润率大幅提升。”“这样一来”有点口语化,也挺自然的,它连接的是“采取了某个策略或行动”和“这个策略/行动带来的直接后果”。“结果是”则更侧重于强调最终呈现出来的那个状态。这两者,翻译“thus”的时候,往往是在“thus”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比较明确、或者说有点强调意味的后果时使用。
看到没?光是这些常见的翻译,就有因此、所以、由此、从而、于是、这样一来、结果是……还没算完呢!而且,同一个“thus”,到底用哪个,完全取决于语境!语境!语境!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语境是王道!你不能孤立地看这个词,你得把它放回原来的句子、原来的段落、原来的整篇文章里去感受,去体会作者到底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逻辑连接关系。
有时候,“thus”后面跟着的句子,可能不是一个直接的因果,而是一种引申,一种基于前文事实得出的推论,或者是一个必然会发生的状况。这时候,简单地套用因此可能就不够味儿了。你得想想,在中文里,我们会怎么自然地表达这种关系?或许根本不用一个单拎出来的词,而是调整一下句子的结构,或者用一些别的表达方式。
我常常觉得,翻译“thus”的过程,就像是在中文里找那个最合脚、最熨帖的逻辑关节。英文喜欢明明白白地用一个词把逻辑关系挑明,用“thus”啊,“therefore”啊,“however”啊,“moreover”啊,一环扣一环,像链条一样。但咱们中文呢,有时候更喜欢“意合”,就是靠意思来连接,字面上可能没有一个明确的连接词,但读起来你就知道前后的关系是啥。所以,有时候翻译“thus”,最高级的做法可能就是——不翻译它!对,你没听错。通过调整句序,或者用一个逗号、一个分号,甚至重新组织一下句子,那层“thus”想要表达的逻辑关系,自然而然地就出来了,而且读起来比硬生生加个因此或者所以要流畅得多,自然得多。这才是真正的“化”的境界,把英文的逻辑“化”进中文的血液里。
这需要什么?需要对中英文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都有深入的了解和感受。需要你读得足够多,对中文的各种逻辑连接方式了然于心。需要你敢于跳出原文的字面结构,去寻找中文里那个最鲜活、最有生命力的表达。这考验的不是你背了多少单词,而是你对语言的感受和判断力。
举个例子,一篇科学论文里,“The samples were heated to 100°C, thus removing all moisture.” 这句话,“thus removing all moisture”是加热这个动作带来的直接结果。除了“将样本加热到100°C,从而去除所有水分。”,你也可以考虑“将样本加热到100°C,水分便被完全去除了。” 或者“样本加热到100°C后,其中的水分被完全去除。” 后面两种,是不是读起来更像中文?第一个没有用任何连接词,直接靠“便”字和句子的顺承来表达结果;第二个用了“后”字,也是一种时间的连接,暗含了因果。这两种翻译,都“消化”掉了“thus”这个词,让中文句子本身就把逻辑关系表达清楚了。
所以,翻译“thus”,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儿。它涉及到的不只是词对词的转换,更是两种语言思维方式的碰撞和融合。它要求我们有足够的灵活性,足够的变通性,不能被英文的词汇和结构牵着鼻子走。看到“thus”,脑子里要同时闪过因此、所以、由此、从而、于是、这样一来、结果是……甚至还有“不用翻译”这个选项,然后根据当时的语境,仔细琢磨,哪个听起来最顺耳?哪个意思表达得最到位?哪个最符合整篇文章的风格?
说到底,翻译这个活儿,做到最后,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感觉,一种对语言的敏感度。尤其是处理像“thus”这样看似不起眼,实则连接着核心逻辑的小词,每一次的选择,都是一次小小的创造。找到那个最闪光的中文表达,那种感觉,哎呀,真是挺有成就感的!这大概就是我们这些文字工作者或者语言爱好者,在跟一个个英文单词“较劲”时,能找到的那点小乐趣吧。翻译“thus”,就是一场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但充满探索和发现的旅程。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