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一代人的英语
一代人的英语
0人回答
22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11 11:53:25
188****3100
2025-05-11 11:53:25

想当年,小学初中,英语课本还是那种,李雷和韩梅梅,特别正经。课文里的生活,感觉离我们好远。A table, a chair, in the classroom... 那时候学英语,就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死记硬背单词,什么abandon啊,awkward啊,感觉这辈子都用不上。语法更是头疼,什么过去完成时进行时,拗口得要命。老师教的口语,也是教科书式的,“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谁生活中真这么说啊?那会儿学习,就是一场场没有硝烟的考试战争。

但同时,另一条英语的线索也在野蛮生长。盗版磁带里的欧美流行乐,歌词打印出来,对照着字典一句一句抠;录像厅里的香港电影,偶尔穿插几句蹩脚又带感的英文台词;偷偷躲在被窝里看明珠台,虽然听不懂,但画面和语调就是有种魔力。再后来,有了VCD,有了D盘,看电影不用等电视台了,字幕组出现了。那感觉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来英语不是只有课本里那些干巴巴的东西,它可以是《泰坦尼克号》里杰克和罗斯的深情告白,可以是《老友记》里瑞秋莫妮卡他们的插科打诨。这才是活的英语啊!

网络开始普及是更重要的转折点。拨号上网那会儿,慢得要死,但论坛、聊天室里,时不时就能遇到外国人。磕磕巴巴地打字交流,有时候用翻译软件,有时候全凭瞎猜加手势(虽然是文字),但那种跨越障碍的交流,太让人兴奋了。那感觉,比考100分还爽。后来的MSN、QQ,认识了更多天南海北的人,英语不再是一个学科,它成了一个工具,一个连接世界的工具

那时候,我们这一代人英语是混杂的。一边是学校里应试教育的框框架架,一边是流行文化网络交流的自由散漫。我们可能语法不那么精准,口音也五花八门的,带着浓重的中式腔调,或者模仿某个美剧人物的口音。但我们的词汇量里,不仅有abandon和awkward,可能还有chillax(放松,chill和relax的混合词,那会儿觉得特潮)、WTF(虽然知道是脏话但大家都懂)、LOL(大声笑)。这些非正式的表达,甚至是错的、不规范的,却真真切切是我们用英语在这个时代里冲浪留下的痕迹。

现在看,当时那股子劲儿,挺宝贵的。没有那么多线上的学习资源,没有铺天盖地的APP,想学点地道的,得自己想辙。抄歌词、听写电影对白、上国外论坛看人吵架……都是野路子,但很有生命力。不像现在,资源爆炸,选择太多,有时候反而不知道怎么学了,或者容易陷入碎片化。

当然,我们这一代人英语水平差异也挺大的。有人靠英语走出了国门,在世界舞台上游刃有余;有人靠英语找到了好工作,成了外企白领;也有很多人,英语停留在能看懂点简单的,或者只记得那些流行语。但不管怎样,英语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印记是深刻的。它不只是一个分数,一种技能,它或多或少地塑造了我们的世界观。通过英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文化,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了解了世界原来不是课本里描绘的那么平面。那种冲击和拓展,是潜移默化的。

现在回头看,我们学习英语的路径是挺曲折的,甚至是分裂的。一方面是体制内的严谨和枯燥,另一方面是时代赋予的鲜活和多元。这种碰撞,反而让我们对英语有了更复杂的感情。它既是让我们头疼的考试科目,也是我们探索世界的窗户;它既是冰冷的分数,也是滚烫的交流

再看看现在的孩子们学英语,条件好太多了。外教资源丰富,各种高科技学习工具,动画片、绘本都是原版的。他们的英语起点高,口音也更标准。但我有时候会想,在这么便利的环境下,他们能不能体会到我们当年那种,一点点靠自己抠,靠好奇心驱动,靠网络连接的原始的、充满发现乐趣的学习过程?那种因为搞懂一句话、看懂一部电影而带来的巨大成就感,现在会不会被唾手可得的便利冲淡?

也许每一代人英语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印记。我们这一代的英语,带着点野蛮生长的气息,带着点中西文化碰撞的火花,带着点从应试牢笼向网络世界突围的解放感。它不完美,甚至有点磕碜,但它是鲜活的,是我们青春的一部分,是我们看世界、和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不只是那些单词和语法,更是我们用英语体验过的,真实的人生片段。是的,这就是我们一代人英语,带着那个时代独有的味道。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