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大学请假家长知情同意书
大学请假家长知情同意书
0人回答
26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11 11:52:34
188****3100
2025-05-11 11:52:34

这事儿怎么看怎么透着一股子不信任。不信任学生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不信任他们能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和行程,甚至不信任他们报备的理由是不是真的。当然啦,学校有学校的说法,无外乎为了安全,为了方便管理,万一出点什么事儿,好歹有条线索,有个人能立刻联系上,说到底,怕担责任呗。可这怕责任的背后,牺牲的是什么?是学生走向独立自主最关键的那几年,本该在这儿摔打、摸索、跌倒再爬起来,学着自己做决定,自己承担后果。结果呢,一张知情同意书,轻轻松松把这部分责任又推回给了家长,或者说,让家长在这份责任里继续扮演一个,呃,怎么说呢,有点像居委会大妈的角色?得随时知道你动向,还得点头允许。

想想看,我刚上大学那会儿,可没这玩意儿。请假?辅导员那儿吭一声,写个假条,理由合理,基本就过了。去哪儿?家里有事?病了?老师最多关心两句,嘱咐路上注意安全或者好好休息。哪儿有什么家长知情同意书?那会儿大家出去玩儿,回家探亲,都是自己跟家里说一声,学校这边办手续,两码事儿。那时候,感觉自己真是条龙入海,没人管了,自由得不得了,但也知道,所有事儿都得自己兜着了。病了得自己去看医生,钱得自己规划着花,别说旷课逃学了,就连出去玩儿晚回来,心里都得掂量掂量。那种感觉,是痛快的,也是沉甸甸的,那份责任感,是实打实自己背上的。

现在的学生呢?拿着张表去找家长签字,有的家长隔得远,得扫描、拍照、传真,一套流程下来,累不累?家长那边呢,签还是不签?孩子都这么大了,请个假还得我批准?签吧,怕万一出了事儿真得自己担什么;不签吧,孩子急着回家或者有事儿,耽误了更不好。这份同意书,与其说是知情同意,不如说是责任的转移和分摊,或者更准确点说,是学校规避风险的工具。

我见过一些极端的例子,学生跟家长关系不好,或者请假的理由实在不好启齿(比如去看个远方的网友,或者纯粹想出去玩儿,跟家里说看病去了),为了拿到这张知情同意书,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模仿家长签名的,有让同学冒充家长打电话的,有跟家长大吵一架最后勉强盖章的。这知情同意书,非但没达到所谓管理安全的目的,反倒催生了一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奇葩现象,破坏了信任,增加了沟通成本,甚至可能加剧家庭矛盾。这叫什么事儿啊?一张纸,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把本该独立面对的问题又甩回了原点。

而且,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一个成年人,连自己请几天假去干什么,都没法或者不愿意坦诚地告诉最亲近的人(家长),或者更进一步,没法自己做决定并承担可能的后果,这算哪门子成年人大学,本该是他们从家庭的庇护所走向社会的缓冲带,是在相对安全的环境里学习摔跤的地方。结果呢,咱们学校把安全的边界拉得太死,拉到几乎窒息的地步,用一张家长知情同意书,像脐带一样,怎么也剪不断,把本该放飞的风筝,又硬生生地拽了回来。

知情同意书的存在,是不是也反映了我们社会对大学教育功能的一种误解?大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一个独立的、有责任感的、能适应社会成年人的地方。如果连请假这种最基本的个人行为,都得让家长来背书,那何谈独立?何谈责任?难道要等他们毕业走上社会,才突然告诉他们:“好了,你现在是成年人了,所有责任都是你自己的了,以前那些给你签字的家长,学校帮你承担的部分管理,都没了哦!”这跨度,会不会太大了点?

当然,理解学校的难处,现在社会环境复杂,安全问题确实需要重视,舆论压力也大。出了事儿,学校总是第一个被问责的。但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家长知情同意书,在我看来,是最简单粗暴,也最无效的一种。它治标不治本,甚至可能制造新的问题。真正应该做的是什么?建立更有效的学生沟通机制,提供更完善的心理辅导和安全教育,让学生真正理解独立的含义,理解自由与责任是并存的。而不是靠一张纸,把责任往外推,把学生往回拽。

我有个朋友在高校学生处工作,聊起这事儿,他也是一肚子苦水。他说这规定下来,他们工作量也大了,得收表,得核实,还得应付各种奇葩理由和家长的电话。而且,很多时候,他们也心知肚明,这张同意书不过是走个过场,真要出事儿,这纸能顶多大用?但规章制度在那儿摆着,没办法,得照办。他觉得,这家长知情同意书,是学校管理方式矛盾和无奈的体现,是把学生视为被管理的对象,而不是正在成长的成年人

这种模式,是不是也和我们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有关?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管理,习惯性地延伸到大学阶段,甚至毕业以后。学校的这张同意书,恰好迎合了这种心态,或者说,是这种心态和学校规避风险的需求一拍即合的产物。它让家长觉得自己对孩子在大学的行踪依然有某种程度的掌控权,而学校则通过家长这道关卡,分散了部分责任和精力。但代价是,学生的独立性被进一步削弱了。

说到底,大学请假家长知情同意书,折射出的是多方面的矛盾和困境:学校的管理安全焦虑,学生独立责任的缺失,以及家庭教育观念的惯性。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在培养一个真正成年人的道路上,我们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无奈。什么时候,我们的大学,能够真正把学生当作一个有思考能力、有责任意识的成年人来看待,不再需要远方的家长来为他们请个假知情同意,那时候,或许才是真正的教育进步吧。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