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起这玩意儿,长理教务系统,我的情绪啊,瞬间就复杂了。不是简单的爱恨,那是一种混杂了无奈、吐槽、偶尔庆幸、更多是生理性紧张的复杂体。你说它是个系统?废话。但它在我的大学四年里,远不止一个冰冷的数据库界面那么简单。它是你心跳加速的催化剂,是你凌晨守夜的伙伴,是你偶尔想砸电脑的罪魁祸首。
还记得大一刚进来那会儿,一切都新奇。然后导员轻轻一句,“你们啊,以后什么事儿都在教务系统里办。” 当时没多想,以为也就查查课表,简单得很。结果呢?第一次选课!那真是人生中的第一次硬仗,不带硝烟,全靠网速和手速。页面是那个经典的蓝白色调,土是土了点,但那时候看它,就跟看宝藏一样。登录!输入学号、密码,然后就是那个永恒的挑战——验证码。谁懂啊?!那个验证码有时候模糊得跟打了马赛克似的,识别了五遍错了四遍,第五遍终于对了,激动得还没来得及点登录,页面一刷,又得重新输!妈耶,真是当场去世。
好不容易进去了,世界频道里哀嚎遍野:“XX老师的课满了!”“卧槽,通识课怎么这么快就没了!”“谁有计概的余量啊求捞!”那时候啊,眼睛盯着屏幕,左手鼠标,右手预备刷新,心跳一百八。鼠标在各个课名上游走,看那个“余量”数字,恨不得它能凭空多出来几个。点进去,确认,再点,再确认。手指都快抽筋了。有时候看中一门课,兴冲冲点进去,结果“选课失败,人数已满”,那个打击啊,比失恋还难受。旁边同学脸都绿了,因为他想抢的课也没了。整个宿舍弥漫着一种低气压,此起彼伏的只有鼠标点击声和压抑的咒骂。尤其是那些热门的通识课或者给分高的专业选修课,简直就是虎口夺食。有时候你以为你抢到了,结果过几天发现被“优化”掉了,欲哭无泪啊。
除了选课,教务系统跟我们打交道最多的就是成绩查询了。每到期末,考完最后一门,那种解脱是短暂的。紧接着,另一种煎熬就开始了——等成绩。系统里啥时候能出分,完全是个迷。有时候快得不可思议,有时候慢得让人怀疑人生。每次登录教务系统,手都抖一下。点开“我的成绩”,仿佛在打开一个潘多拉魔盒。看到那个数字,瞬间就能决定你接下来几天的心情。及格了,万岁!高分,请客!挂科了……别说了,找地方哭去。有时候,一门课的成绩迟迟不出,你就天天惦记着,时不时刷一下。那个过程,简直是精神折磨。而且啊,偶尔系统会抽风,分数先出来一个奇低无比的,把你吓个半死,结果过两天又改正常了。这种大起大落,谁受得了?
系统的服务器在关键时刻永远是脆弱的。每逢选课、期末查成绩这种流量高峰期,它必定是“卡顿”的代名词。点一下加载半天,刷一下直接“服务器错误”。页面转啊转,转得你心烦意乱。有时候眼看就要抢到课了,系统直接“崩溃”,再进去黄花菜都凉了。那种无力感,啧啧,刻骨铭心。大家就在群里、朋友圈里疯狂吐槽,把教务系统骂个狗血淋头,但也只能骂,因为你离不开它。它就像一个必须面对的磨王,你只能硬着头皮去斗。
还有那些通知!教务系统首页的公告栏,有时候藏着非常重要的信息,比如考试安排调整、课程变动、奖助学金申请通知等等。但你得时不时地去看看,不然错过了就麻烦大了。它不会像微信那样给你弹个红点,你就得主动去搜寻。有时候通知文字密密麻麻,排版嘛……也就那样吧,看得眼睛疼。但没办法,重要的事情都在里面,涉及到你的学分、你的毕业、你的未来,谁敢掉以轻心?
这么说吧,长理教务系统对我来说,不是一个系统,它是一个战场,一个情绪过山车,一个四年大学生涯里无法回避的背景音。你得熟悉它的脾气,知道它大概啥时候会抽风,啥时候相对流畅。你得练就一身快速填写、快速点击的本领。你得学会跟它斗智斗勇,从它手里抢到你想要的课,查到你担心的成绩。
现在毕业了,回过头看,那些在教务系统上经历的焦虑、紧张、甚至愤怒,都变成了回忆的一部分。虽然当时骂得凶,但它确实贯穿了我在长理的大学时光。它承载了我的课表,我的成绩单,我的学分记录,那些都是我四年青春实实在在的印记。所以,这个又爱又恨的长理教务系统,就这么在我的记忆里,占了一块挺大的地儿。复杂,但真实。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