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最常见的,也是最“硬核”的理由,那肯定是生病。感冒发烧拉肚子,这些小毛病请个一两天,问题不大。但得“演”得像点,声音沙哑点,或者说自己头晕没力气。要是大病,比如住院啥的,那得有医院证明,这个是板上钉金的,没人会拦你。但很多时候,病没那么重,就想在家躺一天,或者病恹恹的实在不想爬起来去上那节八点课。这时候,理由就得“艺术加工”一下了。从“有点不舒服”升级到“感觉快要感冒了,全身酸痛”,或者“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听着严重,又不至于需要医院证明,但又确实影响上课。这种介于真病和假病之间的灰色地带,是大学生最常周旋的地方。当然,也有真病硬撑着的,怕麻烦;也有没病装病的,就为了逃课。人性啊,在这种小事儿上,真是淋漓尽致。
除了生病,家庭原因也是大头。家里有人生病了,老人要住院得去陪护,亲戚结婚当伴郎伴娘,这些都是拿得出手的。但这里面也有文章。多远的亲戚?得去几天?如果只是远房亲戚结婚,跑大老远请假回去,辅导员可能会嘀咕,这必要性有多大?所以,理由得说得近,说得急。比如“奶奶突然身体不适需要人照顾”、“姑姑要手术,家里人手不够,我得回去搭把手”。听着就让人觉得,嗯,这孩子挺孝顺/有担当的,请假情有可原。当然,有时候家庭原因也可能是搪塞。比如“家里有点急事”,啥事儿?不说清楚。这种模糊的理由,通常只适用于请个半天或一天,时间长了,肯定要被刨根问底。那种“家里水管爆了得回去修”的理由,你信吗?辅导员也不傻。所以,理由得有画面感,得具体,但又不能太具体到一戳就破。
再来,面试或者考试。这个通常辅导员是理解的。找工作是大事儿,考研考公考证也是正经事儿。但一样,你得证明。面试通知邮件截图,考试报名凭证。但如果面试地点在外地,需要请好几天,那理由就得加上行程安排。而且,得提前请,不能临时抱佛脚,显得你有计划,不是拍脑门决定的。不过,也有一些“隐藏”的面试,比如参加某个社团的面试,或者校内兼职的面试,这种理由通常不会用事假请,而是选择翘课或者调课,因为听起来没那么“重要”,不值得动用正式的请假程序。
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理由,比如参加比赛、活动。学校组织的、院系组织的、甚至是全国性的专业比赛,这些都是正当理由,学校甚至会支持。但如果是个人兴趣爱好参加的比赛,比如街舞比赛、电竞比赛,或者仅仅是去参加某个漫展、演唱会,这种理由就得看情况了。有些辅导员比较开明,觉得これも一種の経験(这也是一种经验),可能会批;有些则觉得这是玩儿,不务正业,不批。所以,这时候的理由,可能就要往“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学习实践经验”上靠拢,甚至得找老师开个证明,证明参加这个活动确实对自己有益处。这需要一点策略,一点点把“玩”伪装成“学”的本事。
更微妙的,是那些与心理状态相关的请假理由。大学生活压力大,有时候就是会崩溃,会焦虑,会抑郁。一觉醒来,只想把自己埋进被子里,一步都不想出门。这种时候,事假能怎么请?你能跟辅导员说“老师我今天心情不好不想上课”吗?大概率是不行的。所以,很多人会选择用“生病”来搪塞,把心理上的不适转化为身体上的不适。头痛、失眠、胃疼,这些症状可能确实存在,但也可能是心理压力的外化。这反映出,我们的教育体系在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上,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弹性。如果学生能坦诚地说“我需要休息一天来调整情绪”,并且这能被理解和接受,那会是多好的一件事?但这需要整个环境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
有时候,请假理由甚至是为了应对一些突发状况。比如火车晚点了,没赶上课;比如家里突然停电,没法上网课。这些客观原因,通常也得通过请假来备案,虽然不是主观想请,但也属于事假范畴。这种时候,提供证明(比如火车晚点信息、社区停电通知)是关键。
说到底,大学事假请假理由,是一场学生和规定之间的博弈,也是一场关于诚信的小型考验。你是选择完全诚实,承担被拒绝的风险?还是选择稍微修饰,提高成功率?大部分人会选择后者,因为它更“实用”。但这其中,也蕴含着对规则的理解、对人情世故的把握,以及一点点生存智慧。有人为了出去玩编得天花乱坠,有人真的家里有事却说不出口。五花八门,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大学生活图景。每个请假条背后,或许都有一个小故事,关于自由、关于责任、关于成长的烦恼。看着那些格式化的请假条,一行行填写着貌似合理的理由,你永远不知道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而或许,重要的也不是那个完美的理由本身,而是你如何去面对请假这件事,如何平衡学业与个人生活,如何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为自己争取一点点喘息的空间。这,才是大学教会我们的,那些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