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2021年新高考一卷语文
2021年新高考一卷语文
0人回答
12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11 11:10:18
188****3100
2025-05-11 11:10:18

我记得,拿到卷子的那一刻,手心是湿的。不是紧张,是一种混合着期待和忐忑的生理反应。眼神快速地扫过,想先捕获那个最重量级的存在——作文题。每年高考语文,作文总是话题中心,像个指挥棒,指引着无数高中生的备考方向。2021新高考一卷(全国甲卷)的作文,嗯,挺有意思的。不是那种一眼看穿的宏大叙事,也不是玩概念绕圈子。它给了你一段材料,关于可为与有为。材料里提到了很多,像是青年的责任、国家的需要、自身的价值实现等等。

这个题目啊,乍一看挺“正”的,感觉是要你写点儿青年担当、时代使命什么的。可你仔细琢磨琢磨,它又留足了空间。“可为”,是你能做什么,你的能力边界在哪里?“有为”,是你想不想做,愿不愿意去发挥你的能力,去做点儿有意义的事?这里面既有个体的考量,又有集体的面向;既谈潜力,又论行动。它没逼着你喊口号,反倒像是在问你:“嘿,年轻人,看看自己,看看世界,你打算怎么折腾?”

我喜欢这种不那么板着脸的题目。它逼着学生往内看,也往外看。你不能只空谈抱负,得结合自身,结合时代。你可能写一个科研工作者,如何在无人问津的领域里默默耕耘,把“可为”变成“有为”;你可能写一个乡村教师,如何在资源匮乏的环境里,用一腔热血点燃孩子们的希望,那也是一种“可为”后的“有为”。甚至,你写一个普通人在平凡岗位上精益求精,把份内的事做到极致,何尝不是在有限的“可为”里实现了最大的“有为”?作文嘛,就是要写出点儿活气,写出点儿真东西。这个题目,给了“真”生长的土壤。不像有些年份的题目,感觉你得带着镣铐跳舞,字里行间都是设计好的痕迹。

再说说阅读理解。语文卷子的另一大战场。2021年的阅读,依旧是多元化的典型。有文学类的散文,有实用类的议论文,有文言文,还有诗歌。每一种文体,都像个刁钻的老先生,各有各的考法。

那个散文阅读,印象里是关于自然、关于生命体验的。这类文章最考验感受力文字捕捉能力。它不像科技文,逻辑链条清晰可见;也不像议论文,观点论证摆在那里。散文,尤其是带点儿哲思、带点儿情怀的,得浸润进去读。作者遣词造句的微妙之处,字里行间流淌的情绪,那些留白后的言外之意,都是得分点。有时候,我觉得这类题考的不仅仅是阅读能力,更是你作为一个“人”的敏感度。你是不是能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停下来,去体味那些细腻的情感和稍纵即逝的灵光?如果平时只刷题,不读书,不抬头看看天,不蹲下来观察地上的蚂蚁,这种题是真要命。

实用类阅读,通常是科技文或者社科文,考查你的信息筛选概括逻辑推理能力。这类文章嘛,相对客观,得分点也比较明确。但别以为就简单了,高考的命题人总能在犄角旮旯里给你挖个坑。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限定词,那些因果关系的微妙变化,稍不留神,就可能掉进陷阱。做这种题,就像是个侦探,得手里拿着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确认、去排除。它训练的,是你在海量信息中快速找到关键信息并加以处理的能力,这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其实尤为重要

文言文和诗歌,这俩就像是语文卷子里的“守门人”,带着点儿历史的厚重感。文言文阅读,除了基本的字词句理解,更重要的是对文章大意的把握,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悟。那不是简单的翻译转换,而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得有点儿语感,得有点儿对古人情怀的理解。至于诗歌鉴赏,更是玄妙。一句诗,怎么理解那个意象?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妙处?作者的心情,是慷慨激昂还是沉郁顿挫?这些都需要平时的积累,对古典文化的亲近感。不是临时抱佛脚能解决的。2021年的这两部分,感觉难度适中,没出什么怪招,但要拿高分,绝对考验基本功

总的来说,2021年新高考一卷语文,给我的感觉是稳中求变。它没有颠覆性的题型出现,依然是熟悉的那些模块,但每一个模块里,都悄悄地提高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作文题考察的是你思考的深度表达的个性;阅读题考察的是你对不同文本的适应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文言文诗歌考察的是你的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它不再满足于你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点,它想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有思想有能力的人,能不能用文字这个工具,去理解世界,去表达自我

考完那张卷子,走出考场,阳光有点刺眼。看着那些或兴奋或沮丧或面无表情的年轻面孔,突然觉得,一张卷子,能决定很多事,但终究决定不了全部。它更像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检测你在过去十几年里,语文这门学问,“内化”了多少,又“外显”了多少。

2021年的新高考一卷语文,它不仅仅是一份试题,它是那一年教育图景的一个切面,是无数考生青春记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逼着你思考,逼着你表达,逼着你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会感知、会思考、会言说的人。也许,这才是语文这门学科,高考这张卷子,真正意义深远的地方吧。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