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你想想,多少人披星戴月、熬夜掉头发才考进来的,结果卡在体检这临门一脚。那种滋味,真是吞了苍蝇黄连还说不出话。而且,体检报告那东西,它不是百分百透明的,不是说你拿到单子就能完全懂,里头有些门道,外行人根本瞧不出来。更别提,检查的人,他们也是人,也有他们的自由裁量权,或者说,是“操作空间”。
最常听说的,就是血压的事儿。平时好好的,一进医院,面对穿白大褂的大夫,心跳刷刷刷往上飙,血压噌噌噌就上去了。你说这是病吗?是紧张性高血压!可规定就写着,超过多少多少就不行。有些医院会给你休息时间,让你缓一缓再测;有些地方,量一次高了,对不起,不合格。甚至听过离谱的,说头天晚上没睡好,或者体检前喝了咖啡,就直接判了死刑。这公平吗?对那种平时身体倍儿棒,就临场发挥失常的同学,简直是晴天霹雳。
还有视力,这年头谁没点近视?但有些岗位对视力要求特别高,摘了眼镜视力达不到,那就没辙。可你仔细想想,有些人近视度数高,但戴上眼镜矫正视力完全够用,日常生活工作毫无障碍。结果因为原始视力低就被刷掉,是不是有点死板?当然,色弱色盲这种是硬伤,某些岗位确实不能有,这个理解。但有些地方,对近视度数的卡法,就很一言难尽。
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胸片……这些更是潜在的雷区。偶尔一次转氨酶高了点?可能前一天吃大餐、喝酒了。结果呢?异常!需要复查!复查好了还好说,万一复查又有点波动,或者复查的医院流程更严,那就悬了。而且,复查这事儿本身也挺悬的。你去的是不是指定的复查医院?复查的时候接待你的大夫是谁?这些微妙的因素,有时候比你身体本身的指标更让人琢磨不透。
最让我感到心寒的,是那些所谓的“保过”服务,或者私下里打听的“路子”。当体检这件看似客观公正的事,都能滋生出这样的地下产业链,那说明什么?说明体检的规矩,在某些地方,是活的,是有人能“动”的。有人花点钱,找找关系,身体上有点小问题,也能顺利过关;而有些人,可能就因为一点无伤大雅的小毛病,或者干脆是没找到“对的人”,就被无情淘汰。这不就是变相的不公吗?把好好一个选拔人才的环节,变成了考验你社会资源的“暗门”。
你以为去了医院,就是医生说了算?别傻了。很多时候,医生只是执行者,他们按照既定的体检标准来判断。但那个标准,怎么理解?怎么执行?特别是那些“需进一步检查”或者“建议复查”的项目,给人的操作空间太大了。有没有人会因为你不是某个单位的“意中人”,就在报告上给你打个问号,让你复查,然后趁着复查的空档,把别人递补上来?这种事儿,你敢说没有吗?大家心里都跟明镜儿似的。
而且,不同的医院,甚至同一个医院不同的医生,对同一个指标的判读都可能略有差异。比如血常规里某个小项,轻微偏高或偏低,有的医生觉得正常波动,没事儿;有的医生就觉得是异常,得标记出来。这其中的主观性,让体检结果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对于考生来说,这种不确定性就是巨大的压力源。你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成为那个被“放大镜”挑出毛病的不幸儿。
还有那个心理测试,虽然很多地方不是决定性的,但听着也让人发怵。让你回答一堆问题,测试你的性格、心理健康状况。万一不小心答错了,或者测试出来你有点“异常”倾向,虽然不直接刷人,但会不会给后面政审留下个小尾巴?这种感觉,就像你把自己完全暴露在别人的审视下,而你对审视的标准和结果,却知之甚少。
说到底,事业编体检的这些“猫腻”,根源还是在于权力运行的不透明和缺乏有效监督。当一个环节可以被人为干预,可以有模糊地带,那自然就会有人想方设法地去利用这些空间。考生们考前疯狂查各种体检攻略,打听哪个医院松、哪个医生好说话,甚至病急乱投医找各种“渠道”,这本身就是一种信任危机的体现。大家不是不相信科学的体检,是不相信体检过程的公平性和纯粹性。
理想中的体检,应该是客观、公正、统一标准,真正为了保障录用人员的身体健康,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而不是成为某些人设置障碍、搞萝卜招聘的工具,或者滋生灰色交易的温床。希望能有更明确、更细化的体检标准,更严格的监督机制,让体检回归它本来的面目——一个健康评估,而不是一个“闯关游戏”,更不是一个考验你背后资源的“暗战”。让真正有能力、身体也符合要求的人,不再因为那些莫须有的或者被放大的小问题,被挡在事业编的大门外。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