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小学时候,英文是啥?就是ABCD,还有那个听了八百遍的“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简直是催眠曲。老师板着脸,指着黑板上的音标,让你跟读。那时候的英文,是考试卷子上那些奇奇怪怪的符号组合,是填空题,是选择题,是永远分不清的过去式和现在完成时。记忆最深的就是背单词,一个词写一行,写得手酸,眼睛发花,可脑子里还是浆糊一团。感觉就像在砌一堵永远砌不起来的墙,每一块砖头都是独立的,毫无关联。那个时候的英文,对我来说,纯粹是负担,是来自教育体制的一项“强制任务”,没什么乐趣可言,甚至有点儿抵触。
初中、高中,英文的分量越来越重。阅读理解,完形填空,改错,作文……题型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语法书摞得老高,从主谓宾定状补到各种从句,学得头昏脑胀。每次语法课都像在听天书,各种规则、特例、不规则变化,像一团乱麻。听力课更是噩梦,滋啦滋啦的录音带,里面的人语速快得像机关枪,听半天也抓不住几个词,感觉自己耳朵像被堵住了一样。最要命的是口语,站在讲台前,磕磕巴巴挤出几个单词,脸涨得通红,生怕说错被人笑话。那时候的英文,是高考指挥棒下的一个硬指标,是你能不能考上好大学的关键科目之一。学它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不得不学,因为要分数,因为要“过关”。那种压力,现在想起来都还心有余悸。无数个晚上,在台灯下枯燥地刷题,感觉自己像个为了生存而被迫磨牙的动物,毫无灵性可言。
总结一下那段学生时代的英文经历?枯燥,压力,被迫,机械记忆,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它像一个巨大的、难以逾越的障碍,横亘在面前。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点”,会做很多题,但真要让我张嘴跟外国人交流?或者看一部没有字幕的原版电影?做梦去吧。感觉自己是个“哑巴”和“聋子”,只会纸上谈兵。这段经历,塑造了我对英文最初的复杂情感:既有点儿敬畏它承载的信息量,又深深地厌恶它的学习过程。
转折点是大学之后,或者说,是互联网时代真正爆发之后。突然发现,很多想看的东西,想玩的游戏,想听的音乐,想了解的信息,一手资料竟然都是英文的。为了追剧,为了玩懂一个游戏的高级攻略,为了看懂一个开源项目的文档,我开始“被迫”地去接触原版内容。这跟学校里那种被规范好的、阉割过的课文完全不同。这里的语言是活生生的,是带着温度和语气的,是能让你感受到作者情绪的。
我开始试着不看字幕看美剧,一开始根本听不懂,只能连蒙带猜,或者看画面脑补。但神奇的是,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看带英文字幕的。慢慢地,那些曾经觉得模糊不清的音节开始有了轮廓,那些零散的单词开始能连成句子。那种“听懂了”的瞬间,简直是拨云见日,是一种小小的胜利,一种成就感。接着是阅读,一开始啃论文、啃专业书觉得无比吃力,查字典查到手软。但当我读懂了一段精妙的论述,或者从一大堆信息里抓住了关键点时,那种感觉又来了——像是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这段经历让我总结出一点:学习英文,或者说掌握任何一种语言,如果脱离了真实的使用场景和内在的驱动力,光靠死记硬背和应试训练,效率是极其低下的,而且很难持久。英文不该只是试卷上的符号,它是一种工具,一种媒介,一种连接世界的桥梁。当它和你的兴趣、你的生活、你的工作真正挂钩时,它就不再是负担,而变成了翅膀。你可以用它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去接触更多元的声音。
所以,现在我的英文状态,是处在一个持续“使用”和“学习”的叠加态。没有了考试的压力,但有来自真实世界的需求。工作里需要读英文邮件、文档,甚至要写一些。刷社交媒体会看到很多英文内容,看视频会看英文讲解。它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很多角落。我的语法还是会有错,发音也带着浓重的口音,词汇量更是远远不够用在所有场景。但我不再害怕使用它。我知道犯错是正常的,重要的是能传达信息,能听懂对方的意思。这种务实的态度,是我在成年后慢慢摸索出来的,跟学生时代那种追求完美的强迫症完全不同。
那么,面向未来,对英文的展望是什么呢?首先,我认为它只会越来越重要。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信息交流的速度越来越快。虽然有翻译软件的辅助,但在很多 nuanced(微妙的)的交流和更深度的理解层面,直接掌握语言依然是无法替代的。尤其是在前沿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很多最新、最深入的探讨首先是用英文进行的。如果你想站在浪潮之巅,或者至少不被大浪拍在沙滩上,掌握英文依然是一项核心能力。
其次,我对未来的展望是,希望学习英文可以变得更自然、更融入生活。技术的进步,比如AI辅助学习工具、沉浸式语言环境应用等等,或许能让未来的学习者少走一些我当年走过的弯路,少啃一些干巴巴的语法书。但更重要的,我认为还是心态的转变。把英文当作一个探索世界的工具,一个拓宽视野的伙伴,而不是一个必须征服的敌人。
我的个人展望呢?我希望我的英文能变得更“流畅”,这里的流畅不是指语速快到飞起,而是指表达更自如,用词更精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背后的文化含义和语境。我希望能够不用字幕完整享受一部复杂的英文电影或戏剧;能够轻松阅读任何我想了解的英文书籍或报告;能够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深度交流,而不仅仅是表面寒暄。这需要持续的输入(听和读)和输出(说和写)。没有捷径,就是水滴石穿的功夫。
我也会关注“全球英文”的变化。英文不再是某个国家的专属语言,它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形成了各种区域性的变体(例如,印度英文,新加坡英文等)。了解这些差异,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交流,也是未来学习的一个方向。
当然,我也清楚,语言学习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永远有新的词汇、新的表达、新的用法出现。我不追求完美,只追求进步和实用。未来的日子,英文依然会是我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能会带来新的挑战,也会带来新的机遇。我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害怕它,而是把它看作一个老朋友——一个有点儿古怪,有时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大部分时候都能给你带来惊喜和新发现的老朋友。
所以,这趟跟英文的旅程,还在继续。从过去的磕磕绊绊,到现在的相伴而行,再到未来的无限可能。总结是经历,展望是方向。而行走本身,就是意义。或许,这就是我与英文之间,最真实不过的故事了。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