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你说官方怎么说?官方雅思考试中心,那频率高得吓人。基本上,你只要想考,每周都有机会。机考更是几乎天天有,尤其是大城市。听起来是不是挺爽的?哇,机会这么多,这次没考好,下周再来!理论上讲,一年考个四五十次都没毛病,只要你愿意。但请等等,谁,谁会真的这么干?谁家的钱是大风刮来的?谁家的神经那么强韧,能经得起每周一次的雅思折磨?光是那个考试费用,就够你肉疼好一阵子。一次近两千大洋啊,那是小钱吗?那是一沓红彤彤的毛爷爷,直接飞出去,连个响儿都不带回的!你考一次,就是一台像样的手机没了;你考三次,就是个最新款的平板没了;你考五次,得,一个小型家用电器组合没了。这钱,不光是钱,是你的血汗,是你得从牙缝里省出来的。所以,“一年考几次”这个官方给出的上限,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压根儿就没意义。它只是告诉你可能性,但实际操作起来,没人会奔着那个次数去。
那普通人,或者说,咱们身边那些为了雅思挑灯夜战的考鸭们,一年到底考几次比较常见?根据我的观察和亲身经历(咳咳,别问我考了几次,说出来都是泪),多数人都在一个比较集中的区间里打转。考一次就过的大神当然有,那真是传说中的人物,天选之子,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前期努力,或者天赋异禀,或者目标分数没那么高,反正一次搞定,潇洒转身,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但更多的人,尤其是目标分数在6.5分甚至7分以上的,很少能一次就完美达标。
考两次的,这个比例挺高。第一次考,摸摸底,看看自己真实水平在哪儿,哪个单项拉胯了,哪个单项还行。然后根据第一次的分数,调整备考策略,针对性地攻克弱项,再来第二次。两次之间可能会间隔个一两个月,或者更长,取决于你需要提分多少,以及你的复习效率。这两个月里,你是得下死力气的,不是随便翻翻书就能提0.5分甚至1分的。雅思这个磨人的小妖精,每提高0.5分,都像是在备考地狱里又往下走了一层,得付出成倍的努力和时间。所以,两次,是一个比较常见的“保底+冲刺”的组合拳。
考三次的呢?也大有人在。可能第一次没准备充分,或者太紧张了,分数不理想;第二次进步了,但离目标还差一点点,可能是总分差0.5,或者某个单项死活上不去。比如写作,比如口语,那真是玄学现场,时好时坏,看考官心情(误!但感觉真是这样)。于是咬咬牙,再来第三次。这第三次往往带着点悲壮色彩了,钱又花出去了,时间又搭进去了,最重要的是,那种备考的疲惫感、焦虑感,已经累积到一定程度。每一次报名、复习、等待考试日、参加考试、煎熬等分数,都是一次心理过山车。考到第三次的人,通常已经是身心俱疲,但又目标在望,放弃又不甘心。他们可能已经辞职在家全职备考,或者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砸了进去。他们的朋友圈可能充满了各种雅思打卡截图,表情包也从一开始的豪情万丈变成了生无可恋的苦涩笑。
至于考四次、五次甚至更多的,虽然不是主流,但绝对存在。他们可能是目标分数特别高,比如要冲7.5分甚至8分的;也可能是基础比较弱,需要花更多时间积累;或者就是运气不太好,总是在某个单项上栽跟头。比如,一个朋友,总分一直稳定在6.5,但写作和口语总是5.5或6分,离6.5的单项要求总是差那么一点点。她考了四次,每次都觉得这次写作/口语感觉不错,结果出来又被打脸。那种挫败感,真的能把人淹没。每次看到她发朋友圈说“报了!再战!”下面一溜烟儿的“加油!抱抱!”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不仅仅是加油的事儿了,这已经是和自己的极限较劲,和雅思这个系统较劲。到这个阶段,考试次数已经不只是策略问题了,更像是一种精神韧性的考验。你能坚持多久?你的钱包能撑多久?你的心态能承受多久?
每一次雅思考试之间,到底该隔多久呢?有人说一个月,有人说两个月,有人说三个月。我个人觉得,至少得隔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吧。太短了没意义。你想啊,考完试你得缓几天吧?然后等分数得一周多吧?拿到分数,你得分析分析吧?然后针对性复习,如果需要大幅度提高,比如从6分到6.5分,或者从6.5到7,你觉得一个月能魔术般地变出来吗?语言能力的提高,尤其是阅读听力这种需要长期积累的,以及写作口语这种需要大量练习和反馈的,哪有那么快?你得有时间去大量阅读,大量听力,去练手写作文,去跟口语搭档或者老师反复练口语。这个过程是需要沉淀的。如果考完马上又报名下一次,中间可能只有两三周时间,那你这两三周能干嘛?也就是把之前做过的题再过一遍,或者焦虑地刷几个预测题,意义真的不大。你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考试次数,而是更扎实的备考过程。每一次考试都应该是一次检验你备考成果的机会,而不是仓促上阵的“试试看”。
所以,你看,“雅思一年考几次”这个问题,最终绕来绕去,还是回到了你自己身上。你的目标分数是多少?你的现有水平怎么样?你愿意投入多少时间和金钱?你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强?这些因素,决定了你一年会考几次。有人一年考一次,准备充分,一击即中。有人一年考两次,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有人一年考三次、四次,咬牙坚持,不达目的不罢休。每一次考试次数的增加,背后都是备考战线的拉长,是精力和财力的持续投入,更是心态起伏的证明。别盯着别人考了几次,也别被官方理论上的高频率迷惑。问问自己的心,问问自己的水平,做好规划。与其频繁考试,不如拉长单次备考周期,把基础打牢,把单项练扎实。当然,如果真的只差一点点,或者某个单项需要提分,隔一两个月再考一次也完全可以理解。关键是,每一次都得是带着进步去的,而不是带着侥幸心理。
最后想说,雅思考试次数不是荣誉勋章,不是考得越多就越厉害。最厉害的,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道自己缺什么,然后踏踏实实去补,直到达到目标。所以,别把精力放在“一年考几次”这个数字上,把精力放在“每一次怎么准备得更好”上吧。每一次都是新的开始,每一次都算数。祝所有考鸭,都能早日和雅思分手,次数越少越好!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