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起来,这青少年编程等级考试,最近风头可真是盖过了不少正经新闻。走到哪儿都能听见:谁家孩子过了几级啦,又报了哪个冲刺班,说什么为了升学,为了将来,手里得有这么一张证书,才算是在起跑线上没掉队。一张薄薄的纸,或者屏幕上一个跳动的数字,硬生生给多少家庭催生出了新的焦虑,新的“投资”方向。
我看着就觉得怪。编程这玩意儿,啥时候开始变得跟考级绑得这么紧了?我刚接触代码那会儿,哪有什么级不级的,就是一帮子野孩子,对着电脑屏幕瞎捣鼓,为了让屏幕上那个小人儿动起来高兴半天,为了实现一个异想天开的小功能废寝忘食。那股劲儿,是好奇心,是征服欲,是创造的纯粹快乐。现在呢?怎么感觉成了又一个紧箍咒,套在了本该无忧无虑的小脑瓜上?
那些培训机构,更是锣鼓喧天地吆喝:学编程,考级!一级一级往上爬,仿佛爬得越高,孩子的前途就越光明。教材、题库、模拟考……一套流程下来,俨然复制粘贴了咱们最熟悉的应试教育模式。孩子们坐在教室里,对着电脑屏幕,敲着标准答案式的代码。别出心裁?不存在的。解决实际问题?等考完再说。目的只有一个:高分通过,拿到那张等级证书。
我就纳闷了,一个能写出标准冒泡排序算法的孩子,和一个能用代码实现自己想法(哪怕代码写得磕磕绊绊、不够“标准”)的孩子,哪个更有编程能力?哪个更有创造力?考试测的是前者,死记硬背、熟练套用的能力。可真正能在未来世界里翻腾出浪花的,往往是后者,是那个敢想敢做、不怕犯错、乐于解决问题的“野路子”。
我有个朋友,他家孩子,三年级,报了班,冲刺考级。小家伙聪明是真聪明,老师教的东西,刷刷刷就消化了。一套题库刷下来,得分率奇高。可你让他自己想想,用编程解决个什么小问题,比如计算一下今天零花钱怎么花最高效,或者编个小程序给家里人送个小惊喜,他就卡壳了,眼睛里没有那种跃跃欲试的光芒,只有一种茫然:“老师没讲过这个。”你看,学了一堆屠龙之术,结果连只鸡都不知道怎么抓。这不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后遗症吗?把活泼的思维,框进了一个个僵死的模板里。
而且啊,这青少年编程等级考试,说白了,很多时候考的都是特定语言、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技能。比如图形化编程的积木块怎么搭,Python 的某个库怎么用。这些当然是基础,是工具。但工具是死的,人是活的。会用锤子不代表你是木匠,会用画笔不代表你是画家。真正的编程热情和能力,在于你脑子里有没有想法,有没有构建世界的冲动,有没有把复杂问题拆解,然后用逻辑和代码一点点还原的能力。这能力,可不是靠刷题就能刷出来的。
说句不好听的,现在很多家长追捧这个考试,不过是因为他们自己不懂编程,没办法判断孩子学得怎么样,只能用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等级证书来衡量。这就像是找了个“拐杖”,给自己和孩子一个交代。拿到证了,好了,可以发朋友圈了,“我家孩子编程X级!”至于孩子是不是真的喜欢,是不是真的理解了编程的乐趣,是不是真的具备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有多少人真正关心呢?
那些考级的题目设计,也常常让人啼笑皆非。有时候太过基础,考的都是些语法皮毛;有时候又过于偏僻,钻牛角尖考某个犄角旮旯的知识点。这些东西,在实际开发中,可能上网一搜就有了,重要的是你知道“能”搜,你知道“该”搜什么,你知道怎么把找到的信息,融会贯通到你的项目里。考试呢?只考你记没记住。
我当然不是说所有的考级都一无是处。一个设计得好的考试,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但问题在于,现在的青少年编程等级考试,在整个编程学习路径中,被赋予了过高、过重的地位,甚至异化成了学习的唯一目标。它正在扼杀兴趣,固化思维,把本该充满探索乐趣的旅程,变成了一场只有目的地、没有风景的急行军。
教育嘛,最怕的就是功利化,最怕的就是变成一场全民参与的军备竞赛。为了一个不知道将来有多大用处的证书,孩子们牺牲了玩耍的时间,牺牲了自由探索的空间,牺牲了被保护得好好奇心。他们学会了在规定时间里,按照规定步骤,输出规定答案。这哪里是在培养未来的创新人才,这简直是在批量生产高分低能的“做题家”啊!
我由衷地希望,咱们的青少年编程教育,能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少一些功利,多一些兴趣;少一些等级考试的束缚,多一些自由创造的可能。让孩子们爱上的是编程本身,是代码带来的乐趣,而不是那张金光闪闪的等级证书。别让本该是翅膀的知识,变成了压在孩子肩上的沉重包袱。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