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高校毕业生岗位是指应届生吗
高校毕业生岗位是指应届生吗
0人回答
3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10 11:35:16
188****3100
2025-05-10 11:35:16

可真要是这么简单,这问题就不会老被人拎出来问了。现实啊,远比字典里的定义要复杂,甚至可以说是一团浆糊。你打开招聘网站,刷着那些挂着“高校毕业生岗位”名头的招聘启事,往细了看,要求那栏里,嘿,就开始玩儿花了。

“要求: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2024年应届毕业生。”—— 这类,还算规矩,点题了,就是找今年毕业的。没毛病。

“要求: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高校毕业生(含2024年应届生及毕业一年内未落实工作单位者)。”—— 好嘛,范围这就悄悄地扩大了。毕业一年内没工作的,也算进来了。虽然还挨着边儿,但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应届生”了。

“要求: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高校毕业生,有相关经验者优先。”—— 这就更意味深长了。哪个高校毕业生能有多少“相关经验”?除非是那种从大一就开始各种顶级实习、项目缠身的“牛娃”。对于大多数普通应届生来说,这个“有经验优先”简直像个小小的、扎心的门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心照不宣的筛选。

再离谱点儿的呢,你还能看到“要求: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高校毕业生,具备1-2年同行业工作经验。”—— 我去,1-2年工作经验?这还是高校毕业生岗位吗?这跟社招有啥区别?披着校招的皮,干着社招的活儿,你说这是不是溜号儿?

所以你看,高校毕业生岗位,它是不是专指应届生?理论上,或者说它设立的初衷,多半是。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在企业五花八门的招聘策略里,这个词的定义已经变得相当模糊,甚至可以说被滥用了。

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原因挺多的。

一种可能,企业就是想找年轻人。高校毕业生这个标签,自带年轻、可塑性强、成本相对低、还没沾染太多社会习气等等特性。但他们又有点儿贪心,想找那些既有新人的冲劲儿,又稍微有点儿“社会气儿”、能更快上手的。于是,“高校毕业生”这个词就被当成一个年龄或学历段的筛选工具,而对是否“应届”的界限放宽了。

还有一种可能,是企业在社招渠道招不到特别满意的人,或者想压低用人成本,就打起了“高校毕业生”的主意。他们知道这个池子里人多,竞争激烈,也许能淘到性价比更高的“熟练工”。这种行为,某种程度上对真正的应届生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要面对的竞争对手,可能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半年甚至一年,手里握着实打实的经验

别忘了,有时候,高校毕业生这个词儿,也可能暗含着一种微妙的年龄歧视。企业不想招年龄偏大、但可能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就用这个词圈定一个相对年轻的群体,仿佛过了那个毕业不久的窗口期,你的价值就打折了。这虽然不说破,但在某些行业和企业里,确实是存在的潜规则。

这种模糊定义,让很多刚出校门或者毕业不久的年轻人都感到困惑。那些错过了校招黄金期的往届生,看着这些“高校毕业生岗位”,心里直打鼓——我到底算不算?我符合要求里的学历和年龄段,但我是去年毕业的,我算不算“高校毕业生”?投了简历,会不会因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应届生”就被秒筛?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了求职的焦虑和内耗

而且,这种模糊稀释校招对于真正应届生的保护意义。校招本来应该是给新鲜血液量身打造的绿色通道,但当这个通道里挤满了各种带着或多或少经验的人时,那些只有满腔理论知识和课堂实践的纯小白,就显得更加弱势了。他们面对的竞争,不再是同一起跑线上的较量。

你看,简简单单一个词,“高校毕业生岗位”,背后的门道可不少。它早就不是一个非黑即白概念了。它可能是指纯粹的应届生,也可能包含部分往届生,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它只是一个针对年轻求职者的泛泛称谓,对经验的要求反而成了隐性的门槛

所以,下次再看到这个词,别急着下定义。多看一眼岗位描述,多琢磨一下要求里的字里行间。这个岗位,到底是冲着你的“新”来的,还是冲着你可能具备的、虽然不多但很关键的那点儿经验?或者干脆,它就是个套子,想用低价吸引你,来了再各种压榨?

求职路上,词语游戏太多,得擦亮眼睛,才能稍微看清一点儿这纷繁的就业市场。它不再仅仅是象牙塔里憧憬的美好未来,而是真刀真枪、充满不确定性的闯荡。而“高校毕业生岗位是不是指应届生”这个问题,更像是一个折射,折射出当前就业市场某些现实无奈。它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不一定”,是“看情况”,是“你得自己琢磨”。这,也许才是最真实、最让人头疼的答案吧。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