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对我来说,或者说,对很多来过上海的人、在上海生活过的人来说,the bund远不止“外滩”这两个字的发音翻译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图景,一种氛围,甚至是一段历史在你眼前活过来的感觉。
第一次听说这个词,是在某个电影里,或者一本书上?记不清了。脑子里懵懵懂懂,就觉得是个挺洋气的地方,跟老上海、跟那种纸醉金迷又带着点冒险劲儿的时代挂钩。后来看了地图,哦,原来就是黄浦江边上那条道儿,对面是陆家嘴那些高得冲天的楼,自己这边呢,是一排看着就很有年头的老建筑。
等你真正站到那里,特别是傍晚时分,华灯初上,那种感受,文字很难完全捕捉。江风卷着水汽吹过来,带着点咸咸的味道,也好像带着点时间沉淀下来的味道。眼前的景象太魔幻了。一边是巴洛克、哥特式、罗马式的老楼,每一栋似乎都在低语着往昔的故事,那些银行、洋行、俱乐部,曾经是远东金融中心的心脏跳动的地方。墙皮或许斑驳,但骨子里透着一股子傲慢和坚挺。它们就那么静静地立在那里,像一群看透了人间变迁的老人。
另一边呢?江的对岸,是完全另一个世界。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它们发着耀眼的光,笔直地刺向夜空,像是现代文明生长出来的钢筋水泥森林,象征着速度、财富、未来。这两边,一条江隔着,历史与未来、古典与现代、稳重与张扬,就这么戏剧性地对峙着,又奇妙地共存着。
你站在the bund,就是站在了上海这条大动脉的岸边。看江面上来来往往的船只,载着集装箱,载着游客,缓缓移动,它们是连接城市和外部世界的脉搏。看脚下的人流,简直是个小小的联合国。操着各地方言的游客,举着自拍杆,兴奋地招呼同伴;穿着时髦的年轻情侣,倚着栏杆低语;跑步的人穿着专业的运动服,耳机里放着劲爆的音乐,在外滩的风景里穿梭;还有那些上了年纪的爷叔阿姨,散着步,或许只是为了来看看这片他们看着变样的土地。
有时候,我觉得the bund更像一个巨大的露天博物馆,展示着上海的前世今生。那些老建筑,每一栋都有名字,有故事。什么沙逊大厦(和平饭店),什么上海海关大楼,它们不仅仅是建筑本身,它们是历史的切片,是租界时代的遗迹,是中国在近代史上被迫打开大门、又顽强站立起来的见证。站在那里,耳边仿佛能响起百年前的钟声,能看到那些西装革履、行色匆匆的洋人,也能看到那些推着黄包车、眼神闪烁的本地人。
但它又不是一个死气沉沉的地方。它是活的,因为它承载着现在。它是一个打卡点,一个约会胜地,一个跑步路线,一个散步的好去处。清晨,可以看到有人在晨练,江面上笼着一层薄雾。白天,人潮汹涌,快门声此起彼伏。夜晚,灯光璀璨,浦江两岸的夜景美得有点不真实。
所以你说the bund是什么意思?
对我来说,它是一种矛盾。是繁华与沧桑的矛盾,是东方与西方的矛盾,是过去与现在(甚至是未来)的矛盾。它是一个地理名词,也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情感载体。它代表着上海的野心,上海的魅力,也代表着上海那种复杂到骨子里的气质。
有时候,心情不好,或者只是想放空一下,就会去外滩走走。沿着江边慢慢晃,看江水流淌,看对岸的灯火,看身边行色匆匆的人们。你会觉得自己很渺小,置身于这样一个巨大的、充满活力的城市肌体中。那些老楼依然在那里,像忠诚的守望者;那些新楼依然高耸,像不知疲倦的追求者。你站在中间,呼吸着这里的空气,感受着这里的脉动。
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具体的。是那些老式的铸铁栏杆,是地砖上历史留下的印记,是上海海关大楼顶部大钟报时的钟声,是和平饭店门口老人爵士乐队传来的悠扬乐声,是江风吹乱你头发的感觉,是手机里定格下的夜景照片。
The bund,它就是外滩。但它更是无数种体验、无数种感受、无数段故事叠加起来的总和。是一个你可以触摸历史,同时又被未来裹挟着向前的地方。是一个你站在那里,会不由自主地思考时间、思考城市、思考自己的位置的地方。
所以,当下次有人再问你the bund是什么意思,除了告诉他它是外滩,你不妨也加上一句:去那里站一站,感受一下,你或许就会有自己的答案了。那里啊,真的挺特别的。不是所有地方都能这么有血有肉地把你拉回过去,又推向未来的。上海的外滩,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存在。它像一本厚厚的书,每次翻开,都能读到点新的东西,或者,感受到点不一样的心情。所以,the bund,它更是你心中、我心中,那片承载了太多意象的黄浦江畔。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