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你瞧瞧申论。它骨子里透着一股子“庙堂气”。给你一堆材料,什么社会现象啦,政策背景啦,领导讲话精神啦,让你从里面扒拉出点东西来。核心是什么?材料分析!得把给你的那些文字嚼碎了,看懂字里行间的那些弯弯绕,找出问题在哪儿,根源是啥。这还没完,你还得像个“小智囊”似的,提出点像模像样的对策来。最后呢?洋洋洒洒写篇议论文。要论证得严谨,结构得清楚,语言得规范。说白了,申论考的是你有没有那种“宏观视野”,能不能理解国家治理的那一套逻辑,有没有点“笔杆子”功夫,能把事儿说圆了,甚至说得漂亮点。它更侧重的是你的政策理解能力,你的逻辑思维,以及最基础的文字表达能力。那些材料,有时候读得你头都大了,绕来绕去,感觉就是让你在迷宫里找那个“正确答案”——那个命题人觉得你该看出来的“正确答案”。它考验的是一种“上层建筑”的理解和输出能力。
可综合应用能力呢?完全是另一幅光景。听这名字,“综合应用”,是不是就透着一股子“实战”的味道?它不给你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大道理,它更像是在模拟你将来坐在那个具体岗位上,会遇到的具体问题。可能是给你个案例,让你分析前因后果,找出问题,甚至给出处理步骤;可能是让你根据一堆散乱的信息,草拟一份通知、一个方案,格式对不对?要点有没有遗漏?语言是不是恰当?天哪,有时候还会扔给你一堆数据,让你分析分析,得出个结论。它考的是什么?考的是你把学到的那些七七八八的知识、规章制度,甚至是一些基本的常识和技能,能不能真刀真枪地用起来,去解决那些摆在你面前的实际困难。这玩意儿,感觉就像是你在一个模拟的办公室里,桌子上堆满了各种待办事项,而你得撸起袖子,一件一件地去处理。它强调的是你的操作性,你的执行力,你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些法律法规、那些行政程序,在这里面可不是让你背着玩的,是让你直接拿来用的!写文件?得符合公文格式!处理纠纷?得知道流程对不对!分析数据?得看你能不能读懂那些数字背后的意思!
你看,两者的侧重点就岔开了。申论像是在考你当“幕僚”的潜力,看你能不能“出谋划策”,能不能“著书立说”(虽然只是考试)。而综合应用能力,则更像是考你当“干将”的本事,看你能不能“冲锋陷阵”,能不能“把事儿办成”。
申论的题型相对固定,无非就是归纳概括、提出对策、综合分析、文章写作。来来回回就是这几种套路,你练熟了材料分析、结构搭建、语言组织,基本上就摸到门道了。虽然每年材料变,主题变,但骨架在那儿。
综合应用能力就“野”多了。它的题型变化多端,根据你考的那个岗位类别,内容能差出十万八千里。考行政执法的,可能给你个执法现场的案例,问你怎么处理;考专业技术的,可能给你点专业背景资料,问你怎么办;考综合管理的,可能让你写个会议纪要、一个请示报告。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板”。你得有那个岗位匹配度,得对将来可能面对的工作内容有起码的了解,还得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有时候,仅仅知道原理不行,你得知道具体怎么做。比如,申论可能考你对环境保护的看法,综合应用能力可能就直接给你一个排污企业的案例,让你按照环保法规写一份处罚决定书或者现场检查记录。这其中的差别,你想想,是不是很明显?
所以,备考的时候,这两种能力的要求也大不一样。准备申论,你可能需要大量阅读时事评论,理解政策文件,练习材料分析和议论文写作的技巧。你需要的是一种宏度的把握和深度的分析能力。而准备综合应用能力,你可能需要去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行政流程,学习各种应用文书的写作规范,甚至要练习处理表格数据、分析图表信息。你需要的是一种微观的精准和实操的熟练能力。
申论,有时候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考察,看你能不能用一种“官方”或者说“理性、客观”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并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它要求你的思想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但具体怎么“做”,它说得比较泛。
综合应用能力,则直奔主题,“你告诉我,这事儿你怎么动手解决?”它更看重你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它要求你的思路必须落地,必须具有可执行性。
总结一下吧,申论是“谋”,是“论”,是“讲道理”,是“写文章”;综合应用能力是“干”,是“用”,是“办事情”,是“写文件”。一个看你有没有潜力成为一个合格的“智囊”或“文胆”,另一个看你有没有能力直接成为一个能解决问题的“操作员”或“管理者”。两者虽然都是考公的敲门砖,但走向和要求,真真是南辕北辙,各有各的难,也各有各的巧。别搞混了,不然复习方向都错了,那可就白忙活了。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