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真的,第一次需要跟外国人描述杨桃的时候,我脑子里真是打了个结。总不能直接翻译成“羊桃”吧?Yang Tao?那谁听得懂啊。我就在那儿抓耳挠腮,一边比划,一边想。幸亏那会儿还有点水果词汇量,加上那杨桃的独特长相,灵光一闪,脱口而出:star fruit!
你看,star fruit,直观吧?简单明了。一听就知道,哦,是个水果,而且长得像星星。这名字起得,绝了!多符合我们这种普通人理解世界的逻辑——看到啥样儿,就叫啥。切开就是一颗颗小星星,摆在盘子里,多好看啊,特别是用来点缀甜品或者沙拉,立马就把颜值拉高好几个档次。那会儿第一次在国外的超市看到它,架子上摆着,就贴着这名字:star fruit。瞬间觉得,嘿,这名字真没白叫,太贴切了。这种名字,多好记,多形象。你跟谁说 star fruit,只要对方见过杨桃,或者你拿个切开的给他看,立马秒懂。那种“哦~~~原来是它呀!”的恍然大悟感,特别有成就感。
但语言这东西,哪有那么简单粗暴,就一个名字打天下?尤其是一些从特定区域流传出来的东西。杨桃这玩意儿,它原产地好像是在东南亚或者印度那边,对吧?所以呢,除了 star fruit 这么直白的叫法,它还有一个更“学名”一点儿,或者说,带点异域风情的名字:carambola。
第一次听到 carambola 这个词的时候,我脑子里可真是一点杨桃的画面都没蹦出来。听着有点拗口,也不像 star fruit 那样能立刻跟你切开的杨桃形状联系起来。carambola,卡兰波拉?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某种植物学分类的名字,或者某个小语种里的发音?没错,这个词据说是从马来语或者葡萄牙语那边传过来的。你想啊,这些地方可能才是杨桃的老家嘛。所以这个名字,感觉就有点“官方”或者“原汁原味”的意思。
我就琢磨这俩词儿。star fruit 呢,就是看脸,直观,普适性强,你随便在哪个说英语的地方大概率都能懂。有点像咱们叫“土豆”或者“番茄”,虽然有别的说法(马铃薯、西红柿),但土豆番茄一说,谁不知道是啥?carambola 呢,感觉就有点像“马铃薯”或者“西红柿”这种,知道的人可能更集中在某些领域或者某些地区,或者在更正式、更学术的场合用得多。你在超市里看到标签写 carambola,可能觉得,嗯,挺正规的。但跟朋友聊天,“嘿,我买了点 star fruit 回家!”,感觉更轻松更随意。
语言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因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来源、不同的使用场景,可以有不同的名字。就像咱们自己,有大名、有小名、有外号,甚至还有网名,哪个名字代表的是同一个你,但在不同的关系和场合里,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一样。star fruit 给人的感觉就是:“看!就是那个长得像星星的!”;而 carambola 呢,就更像在说:“嗯,就是那种叫做 Carambola 的水果。” 少了点画面感,多了点“就事论事”的味道。
话说回来,这杨桃的味道嘛,也是个有争议的主儿。有些人特别喜欢那股子清甜微酸,咬下去脆生生、汁水足的感觉;有些人呢,就觉得它有点涩,特别是没熟透的,涩得牙齿都快倒了。熟透的杨桃,黄澄澄的,软一点,甜度也高,但没了那种爽脆劲儿。那种介于青黄之间,带点绿意,又有点金黄,酸甜平衡得刚刚好的,我觉得是最好吃的。切成星星片,泡点盐水据说能去涩,但我总觉得那样就少了一点它天然的个性。就让它带着点小小的“脾气”不好吗?就像有些词儿,就带着点它自己的“原味儿”,就算不是最“标准”,也挺有意思的。
所以你看,聊杨桃,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名字,聊到了名字的来源,聊到了语言的微妙之处。一个简单的水果,两个常用的英文名字,背后藏着的是不同的命名逻辑,不同的文化痕迹,甚至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的感知方式。下次你在国外看到杨桃,或者需要跟外国朋友介绍这个中国(或者说亚洲)人熟悉的水果时,你脑子里会蹦出哪个词呢?是那个一眼看穿它“本质”的 star fruit,还是那个带着点历史沉淀的 carambola?或者,你会像我一样,先说了 carambola 对方没听懂,赶紧换成 star fruit 成功“救援”?
想想就觉得有意思。语言学习,不就是这么回事儿嘛。不是死记硬背那些词汇表,而是去感受每个词背后的故事,它怎么来的,它在不同人嘴里说出来是什么感觉,它和另一个“同义词”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种探索的过程,比记住它一百种用法要有趣多了。杨桃,这个长得像星星的水果,用英语怎么说?你可以说 star fruit,也可以说 carambola。就像生活一样,同一个目标,可以有不止一条路到达,而且每一条路上的风景都不太一样。不是吗?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