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小时候,刚接触那会儿,就是26个字母,圆的、扁的、带钩的,挺新鲜。然后是那些单词,apple, boy, cat... 多简单啊,感觉触手可及。那时候天真地以为,哦,学学这个,以后跟老外讲话就没问题了。结果呢?课本越翻越厚,单词越背越多,语法规则像蜘蛛网一样缠绕过来,什么时态、语态、从句、非谓语... 听着就头皮发麻。老师在上面讲得眉飞色舞,我底下听得一头雾水。总感觉学到的都是一个个孤立的点,点和点之间怎么连成线,怎么织成面,怎么变成活生生能用的语言,似乎明白了点,又好像没完全明白。
最让人泄气的是,课本里的对话都那么规规矩矩,"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 一板一眼的。可真到了要用的时候,现实生活哪有那么标准?人家一句话过来,可能带点口音,可能语速飞快,可能用了个你压根没听过的词儿,或者,最要命的是,他用了个习语!那些什么“bite the bullet”、“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天知道第一次听到的时候,脑子里都脑补了些什么诡异的画面。它不像中文,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你大概能猜出个意思。英文那些习语,完全靠积累,靠死记硬背,毫无逻辑可言。这种感觉,就像你在玩一个游戏,规则随时都在变,你总觉得你掌握了,结果人家啪地祭出一个隐藏技能,你又傻眼了。
出了学校,以为能逃开它?做梦!电脑系统是英文的,手机App好多界面是英文的,连买个小家电,说明书里都夹着几页英文。单位里,收到的邮件里时不时蹦出几个英文缩写,什么FYI啦,ASAP啦,一开始还得百度一下,生怕会错意。开会的时候,领导有时候为了显得“国际化”,冷不丁夹一句英文,你还得竖起耳朵,使劲去理解。这感觉就像,你走在一条乡间小路上,以为能清静清静,结果发现这条路时不时会跟高速公路并一下,你要么赶紧加速跟上,要么就得靠边站,看着人家呼啸而过。
网上冲浪就更别提了,简直是英文的汪洋大海。看个美剧,如果没字幕,或者字幕质量不高,那真是全程靠蒙。听歌,想知道歌词儿写的啥深意,得查字典,查各种解释,查完了可能还是觉得似懂非懂。刷社交媒体,铺天盖地的meme图,段子,很多都基于英文语境,你不懂那个梗,就完全get不到笑点,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它就在那里,像一道隐形的墙,把一部分信息、一部分乐趣、一部分世界隔在外面。你想进去?请出示您的英文通行证。
更别说那些专业领域了。随便哪个学科,稍微前沿一点的东西,最新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都首先以英文发表。想跟上趟?对不起,先过英文这一关。感觉英文就像一个守门员,拦在你通往更广阔知识世界的门口。你看着门里的风景,心痒痒的,可就是被这个守门员牢牢挡着。
那种“似乎好像”的感觉,最强烈的时候,就是跟老外真实交流。他可能就说了几个简单的词,或者一个很常见的句子,可我脑子里的那些语法规则、单词背诵,瞬间就乱成一团。听的时候,似乎每个词都认识,连在一起,好像听懂了个大概,但真要我组织语言回应,嘴巴就跟被胶水粘住一样,蹦不出几句完整通顺的话。或者说了,也磕磕巴巴,错误百出。对方 polite 地点点头,脸上带着那种略显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你就知道,又砸了。那种心里的焦灼,脸上的燥热,真是刻骨铭心。努力了这么久,花钱花精力,结果在最关键的时刻,它还是掉链子。
所以啊,似乎好像英语,它就是这么个别扭玩意儿。它重要吗?太重要了。它有用吗?简直无处不在。它难吗?对很多人来说,真的挺难。它不像学个技能,练练就能掌握。它像学游泳,你看了再多教程,不下水呛几次水,永远学不会。可问题是,每次下水,都可能呛到,都可能被淹。
有时候也会想,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用中文畅行无阻?但想想全球化,想想历史进程,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奢望。所以,还是得硬着头皮学,反复折腾。它就在那里,像一座永远攀登不完的高山,或者一片永远无法完全丈量的海洋。你只能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地去探索,去适应,去努力跟它建立联系。
似乎啊,好像啊,我跟英语的故事,大概就是这种充满不确定性、夹杂着无奈与希望的,永无止境的纠缠吧。它不是我的一部分,但我生活的很大一部分,都被它无形地影响和塑造着。这种关系,真是说起来,有点复杂,有点累,但又不得不继续。嗯,就是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似乎好像。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