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职业规划大赛嘛,它肯定不是体育竞技那种拼体能、拼速度的。也不是纯粹的知识问答,背背书就能拿奖。更不是艺术比赛,挥毫泼墨或者引吭高歌。要我看,它是个彻头彻尾的综合性大赛。综合到什么程度?它考的是你的“人”这个整体,或者说,是你的“未来进行时”这个课题。
想想看,一场像样的职业规划大赛,你得干嘛?首先得自我认知吧?得挖空心思,甚至有点痛苦地去扒拉自己内心深处那点小秘密,那些兴趣点啊,价值观啊,性格特点啊,优势劣势什么的。这不是纸上谈兵,你得真去感受,去分析,去对照。这部分就有点像心理测试,像自我剖析,但又比那深入得多。
然后呢?光认识自己没用啊,你还得睁眼看看外面的世界。这就是信息搜集的大工程了。你想去的那个行业,那个岗位,它现在长啥样?未来五年、十年又可能变成啥样?需要啥技能?工资待遇如何?发展路径有几条?得像个侦探一样去挖,去采访,去查资料。这不光是上网搜搜那么简单,有时候你得硬着头皮去联系前辈,去实习,去实地考察。这部分就很实践性了,脱离真实世界,你的规划就是空中楼阁。
有了自我认知,有了外部信息的支撑,接下来就是搭框架,做规划了。这是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的体现。怎么把“我”跟“世界”对上号?怎么设计一条从“现在”通往“未来”的路?这条路上得设置哪些小目标,采取哪些行动?这需要缜密的思考,需要权衡取舍,甚至需要一点点创造力,去设计一条不落俗套、又能实现的路径。
光想好了还不行,你还得“卖”出去。无论是给评委听,还是未来给面试官、给投资人听,你得能说清楚,讲明白,讲得有条理,有说服力,还得有点感染力。这就涉及到强大的表达能力了,包括写报告的文字表达,以及现场答辩、展示的口头表达和临场应变。你看那些优秀的选手,哪一个不是侃侃而谈、风度翩翩的?站那儿,PPT一放,张嘴就能抓住你耳朵,这本事,真不是一般比赛能练出来的。
所以啊,你说它是哪类?它是生涯发展教育的实践平台,是能力提升的催化剂。它测试的不是单一技能,而是你的核心素养——那些关乎你未来能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能不能活出点名堂来的根本能力。
它有那么点学术研究的味道,因为你要做大量的分析和论证;它有那么点商业策划的味道,因为你要像打磨一个产品一样打磨你的“未来人生”;它有那么点演讲辩论赛的味道,因为你要在台上PK,要征服听众;它甚至有那么点人生哲学的意味,因为你不得不停下来,认真思考“我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别把它简单归为“就业指导类”比赛。虽然最终呈现的可能是关于找工作的规划,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次强制性的、系统的个人成长体验。逼着你跳出自我的小圈子,跳出眼前这点鸡毛蒜皮,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去构思一个更宏大、更清晰的人生蓝图。
那些在比赛中真正受益的人,往往不是因为拿了什么名次,而是因为经历了那个过程。那个梳理自己、探索世界、构思未来的过程。它让你对“规划”这件事有了概念,对“行动”有了紧迫感,对“变化”有了心理准备。这笔财富,比奖状证书实在太多了。
你说,这种比赛,你把它塞到哪个现成的比赛类型里合适?好像都不完全合适,又好像都有点沾边。它就是它,一种独特的、面向未来的、高度个人化的综合实践与展示类比赛。非要给个官方一点的说法,也许可以叫它青年生涯发展与创新实践大赛什么的,听着就很大气,也确实概括了它的核心——不仅是规划,还得有点创新思维,还得能落地实践。
在我看来,它最重要的属性是“镜子”属性。它是一面镜子,让你清清楚楚地看见现在的自己,以及你通过努力可能抵达的未来。同时,它也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你在校园里学到的知识和未来社会对你的期望。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职业规划大赛属于什么类比赛?别急着套用现有的标签。告诉他,它属于“关乎你未来能走多远”的那一类比赛。它属于“自我发现与未来创造”的那一类。它属于,嗯,就属于它自己,独一无二的那一类。别试图把它简单分类,那会低估了它的价值,也限制了你对它的理解。它更像是一次人生彩排,一次带着压力的自我提升营。你说,这玩意儿能简单吗?肯定不简单啊!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