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这几年专科的医学学习,怎么说呢?不是高考后那种短暂的喘息,是另一场更漫长、更需要定力的磨炼。书本,比想象中要厚重得多,那些砖头块儿一样的《生理学》、《病理学》,里面的字密密麻麻,每一个都可能关乎一条生命。啃书的日子,图书馆里枯坐,宿舍里挑灯,咖啡续命是常态。不只是记住知识点,更要理解,要融会贯通,要想象那些看不见的细胞变化、器官运作。考试周,压力山大,感觉脑子快要炸了,但为了未来的那份责任,咬着牙也得撑下去。有时候会怀疑,我真的能记住这么多吗?真的能理解透彻吗?那些知识点,将来真的能救人吗?
理论课是一回事,进了临床又是另一回事。第一次穿上白大褂,对着镜子看自己,有点儿滑稽,有点儿紧张,更多的是一种无形的使命感压下来。实习的日子,才是真正的大海。医院的气味,消毒水混着各种说不清的味道,能让你立刻清醒过来。病房里,那些躺着的、坐着的、走着的病人,他们不再是书本上冷冰冰的病例描述,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痛苦,有希望,有家属焦灼的眼神。
第一次跟老师查房,手心一直在冒汗。看老师怎么问诊,怎么触诊,怎么解读那些报告单上的数字和线条。感觉自己就像个笨拙的学徒,手里拿着锤子却不知道往哪儿钉。最开始,连最简单的操作都做得不利索,抽个血可能要找半天血管,换个药手还会抖。被带教老师说过,被病人家属质疑过,那种挫败感,像一块石头压在心口。夜里回到宿舍,有时会偷偷掉眼泪,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干这行。
但总有那么些瞬间,又把你拉回来。看到一个病人病情好转,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听到家属一句真诚的“谢谢医生”,虽然我只是个小小的实习生;或者亲手完成了一个小操作,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这些瞬间像微光,照亮了前行的路。慢慢地,手不再那么抖了,和病人交流也没那么怯场了,甚至能主动去思考病情,提出自己的疑问。书本上的知识,也开始和眼前的实际情况对上号,那种顿悟的感觉,非常美妙。
在临床,见得最多的就是生老病死,这是人生最真实、最残酷也最无奈的部分。有时候是治愈的喜悦,有时候是无力回天的悲伤。目睹过生命的脆弱,也感受到过生命的顽强。这让人对医学产生了深深的敬畏,也对病人产生了更强的同理心。不再把他们当作一个病体,而是当作一个需要帮助的个体,去倾听,去理解,去感受他们的不容易。这比学会开医嘱、做操作更重要,也更难。
专科的学习,相对更聚焦,让我们在某个领域能够更深入地钻研。但我知道,医学是不断发展的,毕业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恰恰相反,那只是一个开始。而且,定向到基层,意味着我将面对的可能是一个条件相对艰苦、资源相对有限的环境。那里的病人可能经济条件不好,文化水平不高,对疾病的认知有限,需要医生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努力。挑战肯定会更多,也更复杂。
这些年,我学到的不仅仅是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更多的是如何在高压下保持清醒,如何在困难面前不轻言放弃,如何与人沟通,如何面对自己的不足。我学会了坚持,即使再累再苦,也得站好每一班岗。我学会了反思,每一次操作,每一个病例,都要去复盘,去学习。我学会了感恩,感谢每一个教导过我的老师,每一个信任我的病人,以及那些一起并肩作战的同学们。
未来的路,说实话,心里还是有点儿忐忑。基层的工作,不像大城市的大医院那样光鲜,可能更多的是琐碎、重复,甚至不被理解。但我常常想起我们当初签订定向协议时的那份初心——为乡村服务,为基层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这份承诺,像一根无形的线,牵引着我。我知道,那片土地需要我们,那里的病人需要我们。
这几年,我从一个懵懂的医学生,一步步成长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医务人员。身上背负的,是知识,是技能,更是责任和信任。也许我的能力有限,但我愿意尽我所能,把我所学到的,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一个真正对病人有益的医生,一个无愧于“定向”二字背后期望的医务工作者。这条路,我准备好了,也愿意,一直走下去。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