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三位一体招生
三位一体招生
0人回答
14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08 12:04:49
188****3100
2025-05-08 12:04:49

这玩意儿,一开始谁知道是啥?家长群里炸了锅,各种小道消息乱飞,今天说哪个学校看重奥赛,明天说哪个看重文艺特长,后天又改口说得有啥“创新潜质”。搞得大家像无头苍蝇,孩子刚从一套题海里爬出来,又得被赶着去报各种辅导班——不是补课的那种,是“提升综合素质”的。钢琴十级?不够。还得会演讲,得有社会实践证明,最好还能写点儿啥小论文,哪怕是关于学校花坛里那几朵花的观察笔记。

别提那个报名过程了,简直是场数字战争。打开电脑,官网那个卡顿啊,比网速还慢的是心跳。盯着屏幕,生怕哪个选项填错了,哪个附件漏传了。每一所想报的大学,都得根据它的要求“量身定做”一份材料,自我介绍写了改,改了再写,生怕不够“出彩”,不够“个性”。可你让我这孩子,一个天天只知道刷题的小书呆子,怎么突然就变得“个性飞扬”、“思想深刻”了?拧巴,那叫一个拧巴。

过了材料初审,就到了更悬乎的阶段:笔试面试。这可不是简单的摸底考,题目那个“活”啊,有时真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考个历史事件,可能让你分析它对当下某个社会现象的影响;考个物理原理,也许要你设计个小实验来证明。面试更是五花八门,据说有的小组面,看你怎么跟人合作;有的单面,问你读过啥书,对啥感兴趣,甚至让你现场对某个话题辩论。我家那口子,为了让孩子“看起来”放松自然一点,陪着他对着镜子练微笑,练眼神交流,练怎么组织语言才显得“有深度”。看着那场景,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这哪是招生啊,分明是场演技大考验

最揪心的是等待。提交完所有东西,或者参加完考核,日子就变得格外漫长。手机铃声响一下,都能把心脏提到嗓子眼。群里更是信息爆炸,谁谁家孩子进面了,谁谁家孩子拿到预录取资格了,各种晒,各种打听,空气里全是比较焦虑的味道。你家孩子呢?是不是没动静?是不是没戏了?那种无声的压力,比做一百套模拟题都让人崩溃。

说到底,这三位一体,初衷也许是好的,想看看分数之外的东西,想招些更全面更有潜力的学生。它确实给了那些可能高考发挥失常,但在其他方面有特长的孩子一个额外的机会。我也认识几个孩子,文化课不是最顶尖,但思维活跃表达能力强,就通过这个途径进了心仪的学校。对他们来说,这无疑是条救命稻草,甚至是通向成功的捷径

可更多的呢?更多的孩子,是被迫拉长了战线,额外增加了负担。他们得同时准备高考,准备三位一体笔试面试,甚至还有各种证明材料的搜集包装。时间和精力本来就有限,分给这边一点,那边就少一点。对于那些综合素质没那么“亮眼”,或者家里没那么多资源去“打造”的孩子来说,这与其说是机会,不如说是又一道门槛,又一次被筛选的可能性。他们可能只是默默努力踏踏实实学习的那种孩子,可在这个越来越多元、越来越看重“包装”的时代,连勤奋好像都变得不那么耀眼了。

而且,那所谓的综合素质,真的能通过几次笔试面试准确评估吗?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他的潜质、他的品格,真的能在一个小时甚至半小时的考核展露无遗?还是说,更多的是在考察他们的应变能力临场发挥,甚至是培训出来的模板化回答?我见过那种孩子,平时挺不错的,一到关键场合就紧张,脑子一片空白,结果肯定不理想。也见过那种特别会说、特别会表现的,平时成绩也就那样,但在面试里就特别讨喜,反而拿到了好结果。这,算是公平吗?我不知道。

你说三位一体改革,是探索。我承认它带来了一些新气象,让大学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更多自主权,也促使中学开始思考应试教育之外的东西。但这个过程,对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真的成本太高了。无论是经济成本(各种培训、材料准备)还是精神成本(没完没了的焦虑不确定)。它像是在高考这座独木桥旁边,又搭了几根不那么稳定钢丝,让一部分人觉得有了更多选择,但让更多的人觉得更加眼花缭乱,更加迷茫,也更容易摔落

体系啊,还在摸索中。每年都有微调,每年都有新变化。可对于站在门口等待的孩子和提心吊胆的家长来说,每一次改革都像是一场未知的冒险。只希望,无论怎么改,最终能招到的,真是那些适合这所大学、适合这个专业的孩子,而不是被各种光环技巧层层包装出来的“完美考生。更希望,那份努力纯粹,能依然得到应有的尊重。毕竟,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踏实勤奋,依然是他们最可靠武器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