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实话,第一次听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这名字,心里咯噔一下,觉得怪。太怪了!财经?政法?这两个词,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子“务实”、“效率”、“规则”、“条文”的味道,都是跟现实世界、跟钱袋子、跟社会秩序紧密挂钩的。哲学呢?哲学在我这儿,一度是那种高高在上、飘在云里雾里、跟人间烟火气仿佛隔着一层纱的东西。你瞧瞧,这俩硬生生凑一块儿,怎么看都有点拧巴,不是吗?
可真细想,又觉得,嘿,这不是挺有意思的吗?甚至可以说,这种搭配,骨子里透着一股子反叛或者说,是某种必然?你想啊,在这样一个天天跟数字打交道、跟各种冰冷条文较劲的环境里,忽然冒出来一个地方,非要拉着你琢磨“存在”、“真理”、“价值”、“意义”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它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高速运转的机器里,硬是安了一个慢速、甚至有点卡顿的“思考”按钮。这不正是这个时代,或者说任何一个时代,都急需的吗?
我没在这儿念过书,但认识一些朋友,有的就在那个氛围里摸爬滚打过。听他们聊起来,你会发现,那里的哲学,好像真的不太一样。不是那种坐在象牙塔里纯玩概念的游戏。它得落地,得跟它所处的环境发生点儿什么化学反应。你讲伦理学?好,那就得看看在商业竞争里,道德底线到底在哪儿,那些金融大鳄的逐利行为,合乎不合乎“义”。你谈政治哲学?行,那就得对照对照我们国家的法律体系,看看它背后是哪一套价值观在支撑,是不是真能实现它声称的正义。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跨学科”吧,但又不是那种生硬的拼盘。它更像是一种基因的融合。哲学院在中南大,我觉得它最大的意义,可能不在于培养多少纯粹的哲学研究者——虽然这也很重要——而在于它能给整个校园带来一种不一样的气质,一种质疑的勇气,一种审视的深度。
你想想,一个将来要做经济决策的人,如果ta脑子里只有利润最大化,只有冰冷的成本收益分析,那多可怕?一个未来的法律工作者,如果ta眼里只有法条的严谨性,却对法律背后的人文关怀、对个体的命运毫无感知,那法律执行起来,是不是也少点什么?哲学院的存在,就像是一个小小的、持续不断的提醒:喂,别光低头看路,抬头看看天,看看我们为什么要走这条路,看看这条路的尽头,是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他们的课程设计,肯定不会像纯哲学系那样,上来就是古希腊、德国古典哲学一锅炖,然后直奔海德格尔、德里达。估计是会把哲学的理论跟财经、政法领域的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比如,是不是会有“经济哲学”、“法律哲学”、“社会哲学”之类的课程,而且讲得特别具体,特别有针对性?我脑子里甚至能勾勒出那个画面:一个老师,一边分析着康德的道德律令,一边却用一个公司并购案来做例子;或者讨论罗尔斯的正义论,却联系到当下社会贫富差距的问题。这种讲法,有意思,也思辨,逼着你把那些抽象的概念,安放到活生生的情境里去。
当然了,肯定有人会问,学哲学能干啥?尤其是这种“不纯粹”的哲学,毕业出来好找工作吗?这问题问得,哎,俗气!但又特别现实。不过,我觉得,哲学的价值,从来不是让你学会某个具体技能,然后靠它吃饭。哲学教你的是怎么去思考,怎么去提问,怎么去分析复杂的问题,怎么去认识你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这种能力,看不见摸不着,但它融在你的气质里,融在你的视野里,融在你面对现实挑战时的定力里。尤其是在一个变化如此之快、信息如此爆炸的时代,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各种表象迷惑,这难道不是一种非常稀缺、非常有价值的能力吗?
而且,在中南大这种地方学哲学,你身边全是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的人。跟他们交流,碰撞,听他们怎么看世界,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你的哲学思考,会因此变得不那么空洞,更有现实感;他们的实践和理论,也会因为沾染了点哲学的思辨气质,而显得更有深度和远见。这种交叉、渗透,本身就在孕育新的可能。
所以啊,别小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它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点缀,更不是一个“奇怪”的存在。它是一个精神的角落,一个思辨的堡垒,一个在现实世界中坚守价值和意义的地方。它提醒着我们,无论前行的脚步多匆忙,也别忘了抬头看看星空,想想来时的路,以及要去的远方。它让这所财经政法大学,多了点人情味,多了点厚度,多了点面向未来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挺好的,真的。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