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往上挪一步,如果肚子填饱了,不再担心下一顿有没有着落,人就开始琢磨,得有点安全感。不仅仅是人身安全啊,那太表面了。它包括你工作是不是稳定,收入是不是有保障,生病了有没有钱看,老了有没有个归宿。你看现在多少人焦虑,不就是因为这个?房子,车子,存款,医保社保,这些玩意儿堆砌起来,就是为了给心里筑一道墙,让自己感觉踏实点儿,别那么容易被风吹雨打。社会动荡的时候,经济不好的时候,人们最先恐慌的就是这个层面。你工资突然没了,工作突然丢了,那种从脚底板升起的凉气,比什么都真切。这个层次没满足,人就会变得谨小慎怪,不敢冒险,所有的选择都围绕着“稳”字转。安稳压倒一切,多少年轻人的棱角,就是在这层被磨平的?不是他们不想飞,是脚下那块地儿,还没站稳。
再往上,有了吃的喝的住的,感觉也还算安全,人就开始觉得,一个人怪没劲的。得有朋友啊,有家人啊,有属于自己的圈子。这叫社交需求,或者说归属感、爱的需求。不是说非得谈恋爱结婚生孩子,而是你需要被群体接纳,需要有人跟你说说话,一起吃个饭,分享喜怒哀乐。你看那些离乡背井打工的年轻人,最开始难受的是什么?不是活儿多累钱少,是孤独。一下班,回到那个小出租屋,没人说话,连个可以抱怨的朋友都没有。他们挤在廉价的社交软件上,在老乡群里找一点点温暖,那点儿可怜的连接感,就是他们在满足这个需求。家庭的温暖、朋友的义气、组织的归属感,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没了它,人就像浮萍,飘来飘去,心里空落落的。有时候,为了不被排挤,为了融入一个圈子,人会做出很多妥协,甚至改变自己。你看那些为了合群强颜欢笑的,为了在集体里找到位置小心翼翼的,都是这个需求在作祟。
社交需求再往上,就进入尊重需求了。这玩意儿分两层,一层是自己觉得自己行,有自尊;一层是别人觉得你行,尊重你,认可你。这可比前面那些难搞多了。你得做出点成绩来,让人觉得你“有料”,你“有价值”。或者你得有权力、有名声、有地位,让别人高看你一眼。你看那些拼了命往上爬的,要升职加薪的,不完全是为了钱,很多时候就是为了那个“被认可”的感觉。被领导夸一句,拿个奖状,名字上了光荣榜,那种感觉能让你飘起来。相反,如果你总是被忽视,被轻视,被觉得“你不行”,那种打击能把你压垮。多少玻璃心,不是碎在失败上,而是碎在得不到认可的眼神里。有时候,为了赢得别人的尊重,人会累死累活,甚至不惜代价。这个层次的满足,让人挺直腰板,走路带风;缺失,则让人畏畏缩缩,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金字塔尖儿上那个,就是自我实现了。这个最高级、也最玄乎。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到这儿,甚至不是每个人都知道有这回事。这个层次,就是你要成为你内心深处最想成为的那个人,做你觉得最有意义、最能发挥自己潜力的事情。不再是为了吃饭、为了安全、为了合群、为了面子而活,而是为了“我想”,为了“我能”,为了“我必须”。一个画家,哪怕穷困潦倒,只要他在画画,只要他觉得自己画出了内心的东西,可能就部分实现了自我。一个科学家,皓首穷经,不是为了名利,只是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那也是。一个普通人,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把家人照顾得好好的,从平凡中活出了自己的价值和乐趣,我觉得那也是一种自我实现。这个层次的满足,带来的不是短暂的快乐,而是一种深刻的、持久的宁静和充盈。你会觉得,啊,我活得有奔头,我活得像个“我”,我没有辜负自己。当然了,实现自我这事儿,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投入和不确定性,有时候还要牺牲掉下面好几层的稳定和安逸。所以能爬上来的,凤毛麟角。而且,这不像下面那些,达到了就OK了,自我实现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状态。你今天达到了一个小目标,明天可能又有了新的挑战,新的“我想”。
马斯洛这玩意儿,我觉得有趣就在这儿:它不是死的。不是说你一定要一层一层爬,像打游戏通关一样。生活不是这样。有时候你可能某个基本需求没完全满足,但已经在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了。比如那个穷困但坚持搞艺术的,或者那个为了梦想放弃稳定工作的。而且,需求满足了,也可能倒退。经济危机来了,你可能瞬间从追求尊重又跌回了安全甚至生理需求。它像一个动态的坐标系,每个人都在上面移动,有时候前进,有时候后退,有时候在几个层次之间跳跃。理解这个金字塔,不是让你给自己定个位然后按部就班,而是让你看看自己,看看身边的人,那些烦恼、那些追求、那些挣扎,到底根植于哪个层面。是为了填饱肚子,还是为了不被裁员?是为了找个伴儿,还是为了赢得喝彩?是为了活下去,还是为了活出个样子?想明白了这些,也许很多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说白了,马斯洛给咱们提供了一个框架,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人为什么要这么折腾?”所有的折腾,归根结底,不就是为了满足心里的那些“要”和“想”嘛。从填饱肚子到安放心灵,一步一步,都是人性深处的驱动力在推着我们往前走。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