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你想想,给你一个看似挺高大上的主题,比如“论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或者“共享单车的利弊”。这种题目,现实生活里大家聊天儿可能也就三言两语,带着点儿个人体验和真情实感。但到了四级考场,不行。你得先来个宏观概述,然后分两段摆观点,一段好处一段坏处,最后再来个升华,呼吁大家辩证看待啊,合理利用啊什么的。每一个段落,都得有那么几句撑门面的套话,比如“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It is widely acknowledged that…”之类的,写得我自己都觉得没意思。那些真题就像一个模具,把你本来可能天马行空的思绪硬生生压扁,塞进那个固定的形状里。为了分数,多少人废寝忘食地背诵、默写,就为了考试那天能不假思索地把那些僵硬的句子敲或者写出来。那不是写作,那是在流水线上组装零件,组装出一篇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儿的文章。
我记得有一次,真题考了个有点儿抽象的,关于“坚持”还是“放弃”的选择。这玩意儿,多私人化、多纠结的事儿啊!生活里谁没经历过?坚持下去可能柳暗花明,放弃也许是及时止损。这哪儿有什么标准答案?可考试要求你旗帜鲜明地站队,然后用一些听起来冠冕堂皇的理由去论证。那种感觉特别别扭,就像让你穿上不合身的西装去跳街舞。你明明想表达的是那种心里的挣扎,那种不确定,那种每一次选择背后千丝万缕的个人故事,结果呢?你得写“坚持是成功的基石”、“放弃意味着错失良机”这种口号式的句子。文字里完全没有你的温度,你的观点只是为了迎合阅卷老师可能喜欢的调调,为了拿到那个宝贵的分数。
最累的不是写本身,是写之前的焦虑和准备过程。一本本的范文集,一篇篇的真题解析,都在告诉你“看,这个主题可以这么写”,“这种结构最保险”。你不是在学习如何用英文表达自己,你是在学习如何模仿一个标准化的、被认为是“正确”的模式。那些范文里用到的词,句子长度,甚至连转折的方式,你都得学。学得像了,你就能得高分。学得不像,哪怕你写得再有灵气,可能也白搭。这不就是一种变相的限制吗?把语言本来鲜活、充满可能性的东西,硬生生变成了一套固定的程序。
说起来,那些年刷过的真题,堆起来都能成小山了。从最早的话题作文,到后来的图表作文,再到现在的议论文,形式一直在变,但那种通过模板和套话来套取分数的本质似乎没怎么动摇。当然,有人会说,这是标准化考试的必然,要公平嘛。但我想,公平和扼杀创造力、压抑真实表达之间,真的就没有一个更好的平衡点吗?每次看到真题,我都会想,如果不用管分数,不用想模板,我真的会那样写吗?我会用那些词吗?我会那样组织句子吗?多半不会。我会更口语化,更直接,也许会有些语法错误,但那会是我自己的声音。
所以,四级作文真题,它不仅仅是几道题目,它更像一个象征,象征着应试教育里那种不得不妥协、不得不模仿、不得不压抑个性的无奈。 millions of students, 年复一年,面对同样的压力,重复着同样的练习。在那个短暂的考试时间里,大家不是在交流思想,而是在进行一场看谁的模板更熟练、谁的套话更漂亮的比赛。考完之后,很多人可能很快就把那些背下来的东西忘光了,因为那不是真正属于他们的语言和思想。那是一种为了通过而存在的、短暂的记忆。但愿未来某天,语言考试能更关注真实的沟通能力,更鼓励我们用自己的声音去表达,而不是仅仅在真题模板的框架里,小心翼翼地填空。那个画面,想起来都觉得有点儿心酸。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