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它那不简单的分量,大概是在新闻里。铺天盖地的报道,总会提到“当局对xxx表示严重concern”。那时候我就纳闷,这concern,究竟是真慌了神、夜不能寐,还是只是外交辞令里一个比较委婉的词儿,翻译过来就是“我们看到了,也表示一下关注,至于接下来嘛……再说”?你看,同一个词,放在不同语境里,味道全然不同。政治场合的concern,常常让我觉得有点飘忽,有点表演的成分在里头。它可能是真切的战略担忧,也可能只是为了安抚公众情绪的一种姿态。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挺让人玩味,不是吗?
再往个人层面拉一拉。我们嘴上说“I'm concerned about you”,这又是哪种concern?是那种“你小心点别摔着”的日常叮嘱,还是“我看到你走在危险边缘,心都提到嗓子眼了”的深重挂念?我想,更多时候,这份concern里头揉杂了关心、爱护,当然,也少不了那份悬而未决的担忧。看到亲人朋友状况不好,那种揪心的感觉,翻译成英文,用“worry”当然没错,但“concern”似乎多了一层意味,一份因为内在关联而产生的责任感,或者说,是那种无法袖手旁观的本能反应。这份concern,是温暖的,带着牵挂的温度。
但有时候,concern又可以是冷冰冰的。比如说,“That's not my concern.” 多么直接,多么决绝。言下之意是,这事跟我没关系,你别来烦我。这种用法里的concern,已经不是“担心”了,而是“我的事”、“我的业务范围”。它划清了界限,拒人于千里之外。听到这话,心里咯噔一下,感觉就像被一道无形的墙隔开了。所以你看,同一个词,它可以是温暖的桥梁,也可以是冰冷的隔断。
还有那种因为道德、伦理或者环境问题产生的concern。比如对全球变暖的concern,对社会不公的concern。这份concern,往往不是指向某个具体的人或事,而是一种弥漫性的、对现状或未来的不安。它促使人们思考,甚至行动。这份concern,是大我层面的,是社会公民责任感的一部分。它可能始于个人的不安或愤怒,最终汇聚成一股要求改变的力量。这种concern,是带着力量的,带着行动的潜能,虽然有时也伴随着深深的无力感——面对庞大的问题,个人的力量实在渺小。
回过头来看,这个concern,它不像“happy”或者“sad”那样直指一种纯粹的情绪状态。它更像是一种混合体,是情绪、态度、责任、关联性甚至利益纠葛的复杂交织。它既可以是主观的感受,也可以是客观的存在(一个待解决的“issue”或“matter of concern”)。它藏在新闻标题里,藏在外交声明里,藏在亲人的眼神里,也藏在面对世界时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份不安与牵挂里。
琢磨这个词,就像剥洋葱,每剥一层,都能闻到不同的味道,看到不同的肌理。它没有中文里“担心”、“关切”、“顾虑”、“事务”这些词分得那么清楚,而是模糊地覆盖了它们的一部分,又生成了自己独特的语义场。这种模糊性,有时让人困惑,有时又让人觉得精准——因为它捕捉到了某种难以言喻的、混合性的状态。
也许,正是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复杂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才需要这样一个词来承载那些非黑即白、非喜非悲、非纯粹个人也非全然无关的情感和联系。担忧,那份沉甸甸的concern,它可能是对未知风险的预判,可能是对现有问题的反思,更可能是因为心中有“牵挂”——无论是对人,对事,还是对这个世界。那份concern,就像一根无形的线,把我和周围的一切 subtly (微妙地) 连接起来。我concern,故我在,也许是另一种解读吧。毕竟,那些让我们concern的东西,往往才是我们真正看重、真正投入情感和精力所在。这份concern,虽然有时让人煎熬,但或许也是一种活着的证明,一种与世界发生联结的方式。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