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封闭式高考一对一培训
封闭式高考一对一培训
0人回答
18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08 11:06:31
188****3100
2025-05-08 11:06:31

我认识不止一位朋友家的孩子走过这条路,听他们讲,那感觉…怎么说呢,像是在跑步机上冲刺,外面世界的声音被彻底屏蔽,眼里只剩下眼前这条道,以及旁边那个盯着你跑的人。效率?没的说,据说课程排得密密麻麻,连喘口气儿的时间都给你安排好了,吃饭洗漱都是军事化管理似的。手机?想都别想。朋友?不存在的。唯一的交流对象,就是那个一对一的老师。

这“一对一”,听起来是量身定制,是专属服务,是VIP中的VIP。可实际呢?我总觉得这背后藏着点别的。真的每个老师都那么神?能洞察你家娃所有的知识漏洞和心理症结?能根据他的步调随时调整教学plan?说实话,我有点怀疑。更多时候,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种高强度陪跑,一个知识的灌输机器,一个压力传导的放大器。老师坐在旁边,盯着你做题,给你讲题,逼着你往前赶。你有问题可以随时问,这倒是真的优势,但代价呢?是那种无处不在的,一个人面对所有挑战孤独感

而且这封闭式,简直是把双刃剑。切断一切外界干扰?好!但同时也切断了一切正常生活的可能性。青春期的孩子,荷尔蒙旺盛,需要社交,需要发泄,需要看见阳光听见鸟叫。你把他关进一个只有书本和试卷的世界,除了让他的应试能力像打了鸡血一样往上飙,会不会也在悄悄阉割他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有的感知和体验?高考固然重要,它是一道坎,是很多孩子改变命运的机会。但未来的路,是无数道坎组成的,总不能指望躲在围墙里学过坎的本领吧?

当然,站在家长的角度,我理解那种焦虑,那种近乎绝望的推娃心态。看着孩子成绩原地踏步,或者竞争对手家娃又上了什么高端班,那颗心啊,就像揣着只兔子,七上八下,没个安稳时候。尤其是在这个高考决定一切残酷环境下,谁都怕自家孩子掉队。咬咬牙,掏出那笔令人肉疼的费用,几万、十几万甚至更多,眼睛都不眨一下,图的是什么?无非是一个希望,一个“关起来练,总能有点用”的心理安慰,一个对抗不确定性豪赌。他们把这看作是对孩子未来投资,而且是收益率可能极高的那种。

但话说回来,这投资风险可不小。金钱上的损失是明面儿上的,时间呢?宝贵的一年甚至几个月,全身心投入。要是提分效果显著,皆大欢喜。要是收效甚微,或者孩子精神状态出了问题,这损失谁来承担?谁又赔得起?更别提那些鱼龙混杂的机构,打着名师的旗号,做着流水线的事情。家长们信息不对称,只能凭着口碑、广告或者销售顾问那三寸不烂之舌来做决定,简直是盲人摸象,步步惊心。

我总觉得这种模式,是应试教育发展到极致的一个畸形产物。它不再关注“育”,只剩下纯粹的“训”。它把学习变成了一场极限定体能意志力闯关游戏,而不是一个探索未知丰富自我的过程。在那个封闭的空间里,孩子们像被压缩过的弹簧,积攒着巨大的能量,就等着高考那天爆发。可爆发完了呢?很多人发现自己除了会做题,对真正的世界一无所知,对人际关系感到陌生,对未来的规划一片迷茫。

我不是完全否定它的存在价值,对于极少数自制力极差但又渴望冲刺的学生,或者基础实在太薄弱急需快速提升的学生,也许它能提供一个短期的解决方案。但指望它包治百病,指望它能把一个普通娃变成高考状元,那简直是痴人说梦。更多时候,它只是把巨大的压力天文数字的账单转嫁给了家庭,而教育的本质呢?似乎被远远抛在了脑后。

每当看到那些培训机构铺天盖地的广告,那些宣传册上笑得标准而空洞的面孔,我就忍不住想:我们到底在用什么样的代价,去换取那敲门砖上一个更高的分数封闭一对一高费用高强度……这些词汇堆砌起来的,与其说是一个教育方案,不如说是一份裹挟着焦虑和希望的合同。合同的另一端,是那些咬紧牙关,把孩子送进去,然后夜夜忐忑地等待奇迹发生的父母们。而合同里没有明写的条款是,失去的那些成长中本该拥有的阳光、笑声、眼泪和体验,又该去哪里找回?

唉,这个高考啊,真是让太多人拼尽全力,甚至变形走样。而封闭式一对一,大概就是这场全民战役中,最极致,也最令人唏嘘的一个缩影吧。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