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你让我写宿舍?得,那就从那些最让人又爱又恨的细节说起吧。
先说那空间,真是一寸值千金啊!尤其是在老校区那些年代久远的楼里,那感觉,怎么形容呢?就像把四个人,连带着他们所有的家当——从厚重的书本、换季的衣服、洗漱用品到五花八门的零食和各种“提升幸福感”的小物件——一股脑儿塞进一个有限的盒子里。床铺是上床下桌,这是标配,但那桌子,说是书桌,也就堪堪够放一台笔记本和几本书,再多点儿资料?得,堆着吧,跟打仗似的。衣柜?别指望多大,一个瘦瘦窄窄的立柜,能把当季的衣服挤进去就不错了,冬天的羽绒服?叠成方块塞最底下,占地儿!那地面呢?更是寸土必争,脸盆、热水壶、垃圾桶,偶尔再来个晾衣架,走道都显得窄巴。有段时间,我们寝室为了多点“活动空间”,硬是把两个上床下桌稍微挪了挪,中间挤出个小小的空地儿,那感觉,像是沙漠里找绿洲,一点点大也觉得珍贵。
然后是温度。哎呀,这个必须拎出来说!冬天暖气是有的,暖和得让人想穿短袖。但夏天呢?早些年,那真是考验!想象一下,七八月,廊坊、天津这地方的热,跟蒸笼似的,潮湿又闷。宿舍里没空调?没错,至少我那时候是这样。全靠一个吊扇在头顶吱呀吱呀转,吹下来的风都是热的,跟吹风机似的。晚上睡觉,得把宿舍门敞开,走廊里偶尔有点穿堂风,才能勉强入睡。那时候最羡慕的就是那些住在有空调楼的同学,感觉他们过得是另一个次元的生活。半夜热醒,去水房冲个冷水澡,回来身上还没干透,又热得冒汗了。那种黏腻、烦躁的感觉,现在想起来都觉得难熬。现在新校区条件好多了吧?希望如此,毕竟那份夏日的煎熬,真的不想再体验。
再说说洗澡。这又是一个史诗级话题。澡堂在宿舍楼外面,高峰期那个排队啊!跟不要钱似的。尤其是在晚上熄灯前,拎着澡篮子、拖着人字拖,浩浩荡荡的人流涌向澡堂,里头蒸汽腾腾,人声鼎沸。找个空位把衣服挂好,赶紧占个淋头,水温还不一定稳定,忽冷忽热,是常有的事。冬天还好,夏天洗完澡,回宿舍路上那一小段,可能就又开始冒汗了。后来楼里装了那种插卡的小热水器,虽然空间更小,但至少能随时洗澡,不用排大队,这算是实实在在的进步,幸福感飙升啊!
室友,这是宿舍生活里最核心的部分。四个人,来自天南海北,不同的生活习惯、脾气秉性,被强行组合在一个小空间里。这就像开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会抽到什么。运气好的,遇见神仙室友,大家作息一致,互相体谅,能玩到一块儿,那四年大学生活,宿舍就是你的温馨港湾,一起吃饭、一起学习、一起打游戏、一起卧谈到深夜,分享所有的喜怒哀乐。运气不那么好的,可能就会遭遇奇葩。比如作息颠倒的,半夜还在敲键盘打游戏,光线、声音都影响你休息;比如不太爱干净的,垃圾桶堆满了也不倒,味道感人;比如性格孤僻或者强势,难以沟通的。这些摩擦,有时候是小事,磨合磨合就过去了;有时候却是大问题,能让你寝食难安,甚至影响学业和心情。怎么处理室友关系,真的是门大学问,也是人生里很重要的一课。我在宿舍里,见过因为一点小事闹得不可开交的,也见过毕业多年仍然情同手足的。那段朝夕相处的时光,把你们绑在了一起,好也好,坏也罢,都成了记忆里鲜活的一部分。
还有那些碎片化的记忆:查寝时的兵荒马乱,赶紧把违规电器往床底塞,把乱七八糟的东西收起来;熄灯后漆黑一片,手机屏幕的光是唯一的亮源,躲在被窝里刷剧、聊天;周末没课,一觉睡到日上三竿,起床就点外卖;期末复习周,整个宿舍灯火通明(或者台灯亮着),空气里都是紧张和咖啡的味道;谁过生日了,大家一起订个小蛋糕,唱生日歌,虽然简陋但真心;晚上集体去楼下小卖部买零食,回来围坐在一起吃,聊八卦。
这些细碎的片段,构成了河工大宿舍生活最真实的模样。它不完美,有各种各样的槽点,设施可能不够现代化,空间可能不够宽敞,规矩可能有点多余。但它也是你大学四年里,除了教室和食堂,待得最久的地方。在这里,你学会了独立生活,学会了与人相处,学会了在局促的环境里寻找乐趣。那些曾经让你抱怨不已的日子,回头看时,都染上了一层滤镜,甚至带着点怀念的味道。
毕竟,那不是简单的宿舍,那是我们共同经历、共同成长的青春印记啊。离开了,那些拥挤、那些喧闹、那些烦恼和快乐,都变得立体起来,像一张张老照片,摆在记忆深处。河北工业大学的宿舍,它就是那样一个地方,真实,复杂,但也难忘。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