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
0人回答
18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07 12:05:27
188****3100
2025-05-07 12:05:27

我有时候就在想,咱们现在这一拨拨的大学生,聪明吗?当然聪明,刷题的速度、获取信息的广度,绝对是我们那时候没法比的。可是,你让他们搭个架子,修个电器,甚至就是好好做顿饭、收拾个屋子,好多人就彻底懵了。这真不是笑话,是真真切切的观察。宿舍里堆积如山的衣物,外卖盒子摞得比人高,对水电气暖基本概念模糊……这些细节,拼凑出来的,是不是就是那个“温室里”的状态?

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喊着要与时俱进,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要跟国际接轨。好,都没错。但怎么就好像在追求高大上的同时,把最 fundamental(基础的)东西给丢了呢?劳动教育,它不该只是课表上一个孤立的、用来凑学分的符号,或者一个敷衍了事的“社会实践”周。它应该是一种浸润,一种贯穿始终的教育哲学

想想看,我们曾经把劳动看得多重?那是立身的根本,是改造世界的手段,也是磨砺意志的熔炉。那时候的学生,可能条件没现在好,但普遍有股子“折腾”劲儿,动手能力强,不怕吃苦。现在的孩子呢,信息爆炸让他们见多识广,但真实世界的触感似乎越来越弱。他们在虚拟世界里可以翻云覆雨,一到现实里需要“真刀真枪”干一场的时候,就容易“手足无措”。这不是贬低,是担忧。

新时代了,劳动教育当然不能简单回到过去,让大家去农村插秧(虽然体验一下农事艰辛也是好的),或者去工厂拧螺丝(了解流水线也是必要的)。新时代的劳动,内涵丰富得多。它当然包括传统的体力劳动,让你知道“汗珠子落地摔八瓣”是什么滋味,让你明白粮食来之不易,衣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但这只是基础。

它更包含了智力劳动的深度和强度。比如,一个工科学生没日没夜地在实验室调试仪器,为了一个微小的数据波动抓狂;一个文科学生在浩瀚的资料里披沙拣金,为了理清一个复杂的历史脉络熬红双眼;一个艺术生为了一个作品的呈现,精雕细琢到极致。这些,都是劳动,而且是高强度的智力劳动,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精力心血。可我们有没有把这些理所当然的学习和研究,也上升到劳动的层面去认知和尊重?有没有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创造的艰辛与快乐,学会面对挫折,培养解决复杂问题韧性

还有创造性劳动服务性劳动。组织一个社团活动,从策划、宣传、执行到善后,每个环节都是劳动,需要协调沟通承担责任解决突发问题。参与志愿服务,弯下腰去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这不仅是付出体力,更是情感和精神上的投入,是培养同理心社会责任感的绝佳方式。搞创新创业,从一个模糊的想法到最终的产品或服务,那更是九死一生的硬仗,需要强大的执行力抗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这些,不都是最生动、最有价值的劳动教育吗?

问题在于,我们目前的教育体系,或者说整个社会的评价体系,对这些非标准的、过程性的劳动,往往重视不够,甚至视而不见。我们盯着成绩单,盯着比赛获奖证书,盯着最终的那个“果实”,却常常忽视了“如何种出这个果实”的过程。这个过程,才是劳动教育最该关注的核心。

新时代大学生重拾对劳动的敬畏热情,需要我们做的事情太多了。

首先,得把劳动从“低人一等”的刻板印象里解放出来。让学生明白,任何形式的、有价值的劳动都值得尊重,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无论是基础还是高端。扫大街的环卫工人、流水线上的工人、田间地头的农民,他们的劳动和坐在写字楼里的白领一样,都是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齿轮,都应该获得尊严。这种价值观的树立,比教会他们任何一项技能都重要。

其次,得让劳动教育真正“接地气”,融入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光是开几门课,更重要的是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在校园管理中体现,在课外活动中强化。比如,理工科可以在实验课里增加设备的维修和保养环节;文科可以在田野调查中增加实际的访谈和整理工作;艺术类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公共艺术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学校的很多运行维护工作,是不是也可以考虑让学生在指导下参与?食堂、绿化、图书馆整理,甚至一些行政辅助工作,都可以设计成有偿或无偿的劳动实践岗位,让他们真正体验“服务”“被服务”的关系,理解系统的运作。

再有,要创造更多真实的劳动场景。不是演习,不是作秀。可以是深入社区的志愿服务,可以是参与企业的实习实践,可以是和导师一起完成一个需要大量动手和调查的科研项目,甚至可以是自己动手改造宿舍、组织一次露营并承担所有准备工作。在这些真实的场景里,他们才会遇到真正的困难,需要独立思考,需要团队协作,需要吃苦,需要坚持。这比任何课堂说教都来得深刻

家庭的引导也至关重要。家长不能因为孩子上了大学就觉得万事大吉,把孩子的生活起居全包了。适当放手,让他们承担一些家务,自己处理生活中的琐事,这本身就是最基本的劳动教育。这是培养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的基石。

最终的目的,不是培养一群只会干活的“工具人”。恰恰相反,是希望通过劳动这个载体,培养出更加完整、更加有韧性、更加解决问题能力、更加社会责任感的人。一个懂得劳动的人,TA会更懂得创造的价值,更懂得生活的不易,更懂得感恩尊重。TA不会眼高手低,不会好高骛远,因为TA知道,所有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有日复一日的艰辛付出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说白了,是让他们在劳动中找回对真实世界的感受,找回对自身价值的认知,找回那种脚踏实地力量感。这股力量,无关乎你能赚多少钱,无关乎你头衔有多响亮,它关乎的是,你能不能凭借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去创造、去付出、去有尊严地生活。这不是小事,这可能是塑造一个完整人格,一个健康社会基石。而现在,我们才刚刚意识到,我们好像把这块基石,不小心弄丢了。是时候把它捡回来,擦干净,重新摆正了。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