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Do”这词啊,你说它吧,不像“make”那样,咔咔咔造个东西出来,看着实实在在的。它更像是…执行、完成、或者,嗯,承受?它关联的,往往是任务、活动、工作、日常琐事,甚至是一些非物质的概念,比如造成的影响啦,付出的努力啦。想想我们每天都在“do”些啥?
起床睁眼,脑袋还没清醒,知道今天有张报告得赶,得do the report。这不是“创造”一份报告,报告的内容框架或许早有了,这“do”是完成、撰写的过程。是坐在电脑前,噼里啪啦敲键盘,搜资料,整理思路,把那些零散的东西整合成一份“成品”的动作。是不是?感觉跟“完成任务”特别贴合。
还有那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家务事。逃不掉的!晚饭后,水池子里堆满了脏碗筷,油腻腻的。你说这是“做”碗,可不是“造”碗啊!是把它们洗干净,让它们回归整洁,这叫do the dishes。一个“do”,包含了打扫、清理、维护的过程和努力。洗衣服呢?一筐脏兮兮的衣服,扔进洗衣机,晾晒,叠好。嗯,do the laundry。买菜呢?列清单,逛超市,挑挑拣拣,拎着大包小包回家。这是出门去do the shopping。这些都是日常活动,是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是那些需要亲力亲为去完成的事情。
不止家里,学习也一样。学生时代,最怕老师留一堆习题,得回家吭哧吭哧地do homework。这“do”就是完成作业的动作,是坐在书桌前,翻书,思考,写字,消耗脑力和时间的过程。考试的时候,老师说:“大家do your best!” 这里的“do one's best”是什么?是付出最大的努力,是调动所有资源,集中精力,去完成那个目标。它强调的是行动和态度的强度。
再 broader 一点看。“do business”,做生意。可不是“制造”生意这个实体,而是从事商业活动,谈判、交易、管理等等一系列运作。do research,做研究。不是“生产”一个研究项目,而是进行探索、分析、实验等学术活动。这些都指向了执行某种特定职能或工作。
“Do”有时候还跟影响挂钩。你做了一件好事,帮助了别人,你这是doing good。你说了伤人的话,或者做了破坏性的行为,你可能是在doing harm,甚至doing damage。这里的“do”是指你的行为造成了某种后果或影响,是行为的延伸。你帮朋友一个忙,do a favour。是你付出了行动去帮助他,带来了便利的结果。
是不是开始有点感觉了?“do”的这些搭配,背后似乎都藏着一种“执行”、“完成”、“操作”、“产生影响”的意味。它们不像“make”那样创造一个全新的东西,而是作用于已有的对象(脏碗、衣服、功课、生意、甚至抽象的“好”与“坏”)或概念,去处理、转化、推进或产生作用。
当然,语言这东西,哪有那么绝对的规律,总有些奇奇怪怪的搭配,比如do time,坐牢。这词可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做时间”,它是个习语,指服刑期。这里的“do”有点像是“度过”、“经历”某种状态,但又带有被迫完成的意味。do without,没有…也行,凑合过。这里的“do”像是应对、处理,在缺乏某种东西的情况下维持运作。这些就更跳跃了,得单独记,强行理解容易跑偏。
这些所谓的“固定搭配”,其实就是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习惯。想想我们说中文,“洗碗”不说“造碗”,“写作业”不说“造作业”。英文里,“do”跟那些表示任务、活动、清理、执行的名词天然就亲,而“make”跟那些表示创造、生产、建造、决定、发出声音的名词更投缘。Make a cake (造蛋糕,无中生有),make a noise (发出声音),make a decision (做出决定),make money (赚/造钱)... 是不是感觉不同?
这些“to do”的搭配,学的时候真没少吃苦头。书上列一堆,do homework, do housework, do the shopping, do the washing, do the cleaning, do the cooking... 天呐,全是 do!那时候就靠死记硬背,今天忘了明天再背。考试时纠结半天,到底是 do research 还是 make research?哎,一个字母定生死啊。
但慢慢地,用得多了,听得多了,那种感觉就来了。听到 someone is doing the dishes,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水槽边忙碌的身影;说到他们正在do business,眼前就晃过谈判桌前的唇枪舌剑;朋友说要do exercise,嗯,那得是健身房里挥汗如雨的场景。这些搭配不再是孤立的词汇,它们是有画面感的,是有生活气息的。它们把抽象的“做”具象化了。
语言的学习,有时候真不是靠逻辑推,就是一种感觉,一种习惯,一种…搭配!那些曾经把我绕晕的“to do”固定搭配,现在说起来,自然得跟呼吸似的,脱口而出。因为它们已经内化成我理解和描述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了。它们不仅仅是语法规则,更是无数人日复一日生活、工作、交流中“做”出来的痕迹和经验。
所以啊,下次碰到“to do”的搭配,别光盯着词本身,想想它背后代表的行动、任务、过程或者影响。去感受一下那个“做”的状态和场景。多看,多听,多用,让它们从书本上的条条框框,变成你嘴边流淌出来的带着温度的词儿。就像我们说“干活儿”一样,干嘛活儿?洗碗也是干活儿,写报告也是干活儿,甚至谈恋爱也是一种“干”——得花心思“经营”。英文的“do”在这些搭配里,不就是那个意思嘛!它包罗万象,连接着我们生活里大大小小的行动和付出。下次你再看到一个新鲜的“do”搭配,别慌,琢磨琢磨,它让你联想到哪个具体的“做”的画面?或许就没那么难记,也没那么枯燥了。这才是语言活生生的一面,不是吗?那些“固定”的搭配,其实是流动的生活凝结成的印记啊。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