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这问题,听着简单,好像掰着手指头就能数出来,大学四年嘛,一年来一次,那不就是四次?教科书式的回答是这样。但你要真问我这个经历过的人,心里那个滋味儿可复杂多了,哪是简简单单“几次”能概括得了的?它不是数学题,是段带着汗水、带着焦虑、甚至带着点黑色幽默的记忆碎片,时不时地在你脑子里闪回一下。
每次说起大学体测这茬,脑海里立马蹦出来的不是那个冷冰冰的数字,而是画面感。是秋风里操场边那乌泱泱的人群,每个人脸上都写着如临大敌。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混合了樟脑球(大概是压箱底的运动服味儿)和紧张感的独特气味。那感觉,嗯,怎么形容呢,就像一场年度大型集体渡劫。一年一次,固定节目,雷打不动,比大姨妈还准时。
所以,明面上是四次,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每次的成绩都得记录在案,跟你的学分挂钩,跟你的奖学金、跟你的毕业都隐隐约约扯得上关系。特别是那个不及格,像悬在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谁不怕它?那些平时在寝室里葛优躺的,泡面宵夜不断的,一到体测前夕,突然就跟打了鸡血一样,开始夜跑,开始练引体向上(男生),开始仰卧起坐(女生)。那一阵子,校园里最勤奋的,不是图书馆里刷夜的学霸,而是为了体测临时抱佛脚的我们。
但你要再往深了想,这个“几次”,又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四次了。它至少是两次:一次是正考,一次是补考。哎哟,这个补考,才是真正的重头戏。多少人的大学生涯,不是在准备正考,就是在准备补考的路上?尤其是那个让人闻风丧胆的长跑——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多少英雄好汉,多少元气少女,栽在了这区区几百米上?跑完肺都要炸了,嗓子里是血腥味儿,两条腿跟灌了铅似的。如果正考没过,对不起,来年春天补考见。所以,对很多人来说,体测的频率,其实是远超一年一次的。加上平时为了“保持状态”或者“临时突击”而进行的那些训练,那些模拟测试,那些在心里默算的及格线时间,那些看别人跑圈时自己的心潮澎湃(或心灰意冷),算起来,这个体测的阴影面积和存在感,绝对不止区区四次能覆盖的。
再说体测的项目,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各有各的要命之处。除了长跑,还有肺活量,对着那个机器吹啊吹,吹得腮帮子都酸了,生怕数字不够丢人。立定跳远,铆足了劲儿往前蹦,落地姿势千奇百怪,就为了那可怜巴巴的几厘米。坐位体前屈,这个对我这种筋骨硬得像块儿石头的人来说,简直是酷刑,弯下去一厘米都感觉腰要断了,看着那些能轻松碰到脚尖的人,我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儿。哦对了,男生有引体向上,那真是臂力和毅力的双重考验,多少男生在单杠下挣扎,脸憋得通红,最终只能绝望地晃荡几下。女生是仰卧起坐,一分钟几十个,做到最后肚子酸麻,脖子也疼。这些项目,每一个都像一个小关卡,你需要一个一个去闯,去克服。
所以,问大学体测几次?它更像是问,在大学里,你有多少次因为这事儿提心吊胆?有多少次在操场上挥汗如雨?有多少次在心里默默祈祷能过?有多少次因为差一点点不及格而捶胸顿足?又有多少次,是在补考名单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然后默默开始又一轮的魔鬼训练?
体测,不只是一年一次的例行检查,它是一种周期性的身心挑战。它提醒着你,别以为进了大学就可以高枕无忧,身体这事儿,该还的债总得还。它催促着你,至少在那几天,从虚拟世界回到现实,感受一下肌肉的酸痛,感受一下心跳的加速。它甚至制造了一种集体回忆,很多年后,你可能忘了某门课的知识点,但你会记得和室友一起在操场上互相打气,记得看到谁谁谁跑吐了,记得自己压线通过时的那种如释重负。
它就像一个刻度,标记着你大学生活的某个侧面。从大一的新奇、略带轻视,到大二的习以为常、开始焦虑,到大三的危机感加重(毕竟快毕业了),再到大四的最后一搏(必须过!)。每一次体测,你的心态都在变,你的身体也在变(也许更差了?开玩笑),你对待这件事的态度也在变。
也许,大学体测的次数,得这么算:每年的正考是一次硬指标,四次是必须面对的。但每次正考前的那段备战期,补考时的那份煎熬,以及平时时不时蹦出来提醒你的恐惧感,这些加起来,次数就多得去了。它渗透在你的大学生活里,虽然不是每天,但只要它临近,那种压迫感就来了。
所以,别简单地回答四次。那个数字太冰冷了。真实的答案是,体测这个概念,在大学四年里,以各种形式,带着各种情绪,在你的人生里,反复出现,至少四次是硬性要求,但它带给你的影响和记忆点,远不止这些。它是跑道上的挣扎,是肺活量仪前的憋气,是体前屈时的龇牙咧嘴,是引体向上拉不上去的绝望,是仰卧起坐做到抽筋。它是我们这代大学生,一段特殊的身体记忆。要问几次?问问你的腿,问问你的肺,问问你的老腰,它们会给你一个更生动的答案。而且,这个答案,每个人的感受可能都不一样。对我而言,是四次必须过的大考,是无数次心理建设和临时抱佛脚的挣扎,是一段酸痛又难忘的青春印记。
说到底,它就是大学里绕不开的一个环节,像必修课一样。只不过这门课,考的是体力,考的是毅力,有时候,考的还有你临时抱佛脚的效率。几次?至少四次,每次都刻骨铭心。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