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不合格的英文
不合格的英文
0人回答
23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07 11:36:50
188****3100
2025-05-07 11:36:50

有时候在公司开跨国会议,屏幕那边一串流利的、带着各种口音的英语呼啦啦地过来了,紧接着这边,我们的一些同事就开始表演了。不是说不能磕巴,谁都不是天生的演讲家,尤其不是母语。但那个生硬啊,那个拧巴劲儿,就好像有人拿把钝刀在锯木头,每个词都费老大劲儿往外蹦,蹦出来吧,还经常词不达意,或者干脆是语法错乱到令人发指。听得人一个激灵,忍不住想问,哥们儿,你确定你想表达的是这个意思吗?那眼神里的迷茫,自己说得云里雾里,看的人更是一头雾水。你说,这哪儿是交流啊,分明是大型误会制造现场

我还记得,有一次参加个什么行业交流会,休息的时候,有个隔壁公司的哥们儿想跟个老外搭话,估计是想推销点啥。他特别紧张,深吸一口气,然后用一种仿佛从十年前的课本里挖出来的腔调,字正腔圆(但又异常平板)地说:“Nice to meet you. Let me introduce myself. My name is Wang XX. I am a sales manager from XX company. Our company is a professional manufacturer…” 我在旁边听着,尴尬癌都要犯了。那个老外呢,很有礼貌地听着,但眼神已经开始游离。这英文,不能说错,但它没有生命,没有温度,更没有勾起别人兴趣的那一丁点儿火花。它就是一堆冰冷的、排列错误的砖块,搭不起任何能让人进去坐坐的房子。

这还不算完。你再看看那些随处可见的翻译。地铁站的指示牌,“小心地滑”翻译成“小心地瓜”(当然,这个有点夸张成分,但那种驴唇不对马嘴的例子简直海了去了);餐厅菜单上,“夫妻肺片”成了“husband and wife lung slice”(每次看到这个都替那盘菜觉得疼),“宫保鸡丁”能给你翻出十几种花样,有些奇葩得让你怀疑人生。还有那些产品说明书,拗口、冗长、逻辑不通,读完比没读更困惑。这些不合格的英文,不仅仅是语言的错误,它背后是一种傲慢,一种“我差不多懂”的敷衍,更是对使用者和阅读者的不负责任。你让一个不懂中文的老外看到这些,他们会怎么想?“这帮人是不是压根儿就没想让我明白?” 信任感,唰地一下就没了。

有时候我想,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大家都不学英语吗?学了啊!从小到大,各种补习班,各种考试,背了那么多单词,刷了那么多题。但怎么一到真实场景,就全露馅了呢?问题可能出在,我们很多人学的是一种“考试英文”,一种“解题英文”。我们知道哪个空填什么,哪个词后跟什么介词,但我们不知道怎么用它来思考,来感受,来真正地和人交流。我们学的是结构,不是灵魂。是死的知识,不是活的语言

就像那些“高级词汇”的滥用。有些人觉得,我用个长难词,用个复杂句,就显得水平高了。结果呢?一句话里塞满了自己都不确定意思的大词儿,整个句子臃肿不堪,逻辑混乱。听着像那么回事儿,仔细一琢磨,空洞得要命。那种感觉,就像一个发育不良的孩子硬穿大人的西装,别扭,而且一眼就能看出来。真正的沟通,很多时候恰恰需要的是简洁、清晰、有力的表达。一个简单的词,如果用得精准、恰当,它的力量远胜过十个堆砌起来的生僻词。

我见过一些人,单词量可能不是顶尖,语法也会犯错,但他说的英文,你听着舒服,愿意听下去。为什么?因为他的表达是真诚的,他的逻辑是顺畅的,他懂得用语气、用表情、用肢体语言来辅助。他是在用英文“做人”,而不是在用英文“做题”。这种英文,即使不完美,它也是合格的,甚至可以说是优秀的,因为它完成了语言最根本的任务——沟通和连接

反观那些不合格的英文,很多时候透着一股“端着”的劲儿。害怕犯错,所以不敢开口;或者怕词汇量不够,就死记硬背一些“高级”的表达,结果用在完全不对的地方,贻笑大方。更深层的原因,也许是我们思维模式的僵化。我们习惯了用中文的逻辑去硬套英文的表达,结果就是满篇的翻译腔,读起来别扭得让人抓狂。什么“强烈地建议你”、“进行一个讨论”、“开展一项工作”,这些中文里常用的句式,直接搬到英文里,就成了怪物。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如果思维本身就被母语固化了,那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自然也带着挥之不去的母语烙印,而且是病态的那种烙印

那些电影字幕,有些翻译者大概是赶时间,或者是对原文理解不到位,出来的东西简直是驴头不对马嘴。明明是句充满情绪的对话,翻译过来平淡如水;明明是个很本土化的俚语,给你直译过来,看得你满脸问号;更不用说那些低级错误,主语谓语不分,时态语态混乱。看好莱坞大片,本来情绪酝酿得好好的,结果被屏幕下方跳出来的几行奇葩中文搅合瞬间出戏,那种感觉,简直是糟糕透了。这不只是翻译水平问题,是态度问题,是责任心问题。你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观众啊,就不能多花点心思,多查查资料,或者找个母语者润色一下吗?

所以,不合格的英文,它不仅仅是一门外语没学好那么简单。它折射出的是思维的惰性,是学习方法的偏差,是沟通意识的缺失,甚至是对自身和他人的一种不负责任。语言最终是为了交流,为了表达,为了连接。如果你的英文,无论词汇多炫,语法多复杂,最终无法让人明白你想说什么,无法传递你的情感和思想,那它就是不合格的。它就像一个空有华丽外壳的机器没有引擎,无法运转。我们花那么多时间去学,去考,最后却得到这么个苍白无力的结果,想起来,真觉得有点可惜,甚至有点悲凉。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学着用英文,去真诚地、有力地、有温度地表达自己呢?这大概是那些“不合格的英文”背后,最让我感到无奈的地方吧。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