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第一次踏进那个门,心扑通扑通的,带着点儿初入秘境的忐忑。不是所有人都懂读研这回事儿,尤其是在医学这行当,你得一头扎进去,扎得深,扎得实。皖南医学院,坐落在芜湖,一个节奏似乎比大都市慢半拍的地方,但这慢,没准儿恰恰给搞科研留了点儿喘息的空间?你得适应。从本科那种大水漫灌式的学习模式,一下子切换到研究生院,那感觉,就像从游泳池被拎起来,直接丢进了深海。
实验室,那可是主战场。我的天,有多少故事在那里发生?试剂瓶叮叮当当,离心机嗡嗡作响,冰盒里躺着宝贵的样本,每一个都可能是一篇论文的基石,也可能是无数次失败的注脚。导师?那是灯塔,也是高山。好的导师,能照亮你的路,指引你攀登;遇到不那么“对付”的,嘿嘿,那滋味儿,只能自己慢慢消化。记得有段时间,为了一个实验结果,连续几天住在实验室,眼睛熬得跟兔子似的,对着那几张图,脑子里一片浆糊。可就在某个凌晨,突然,灵光一闪,卡住的地方,通了!那一瞬间的狂喜,真是什么都比不了。这大概就是搞医学科研的魔力吧,在绝望的边缘,总有一丝希望吊着你。
研究生院的生活,可不止是实验室里那些事儿。图书馆里,埋头苦读的身影,为了考试,为了文献,为了那遥不可及的毕业。学术交流会,听着那些前辈、同行分享他们的发现,有时候听得热血沸腾,觉得世界真大,要学的东西真多;有时候又觉得,哎呀,自己这点儿进展,真是微不足道。但正是这种对比,这种落差,推着你往前走。
再说芜湖这个地方,说不上繁华到极致,但总有那么点儿家常的烟火气。学校旁边的小饭馆,成了无数次讨论实验、吐槽导师、或是单纯放空的地方。鸭血粉丝汤,小笼包,这些简单的味道,在那些高压的日子里,成了最抚慰人心的存在。皖南的湿润空气,夏天有点黏腻,冬天则是那种透骨的冷,都渗透进了你读研的记忆里。
这里,培养的是未来的医学人才,更重要的是,是具备创新思维的研究者。不是说来这里读研就能自动变成大牛,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儿?这三年(或者更久),是你自己跟自己较劲的过程。跟文献死磕,跟实验结果较劲,跟自己的惰性做斗争。你会见识到,原来教科书上短短几句话的原理,在实践中竟然有那么多变数,那么多坑。你会明白,一篇看着光鲜亮丽的SCI论文背后,可能凝结着一个人几百甚至几千个小时的血汗。
也有温暖的瞬间。并肩作战的同学,他们懂你半夜还在跑数据的辛苦,懂你投稿被拒的失落。一起吃火锅,一起骂老板(小声的),一起憧憬毕业后的日子。这些情谊,像老旧的CD,时不时在脑海里播放,带着点儿沙沙的杂音,但旋律特别真实。
回过头看,皖南医学院研究生院这几个字,对我来说,早已超越了一个地理位置或一个机构名称。它是一段经历,一段把我打碎又重塑的时光。那里有我的汗水,我的泪水,我的困惑,我的成长。它也许不是那种自带光环的名校,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但它默默地在那里,承载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的科研梦想,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摸索、犯错、最终找到自己方向的平台。那些在实验室里亮到深夜的灯,那些演算了一遍又一遍的草稿纸,那些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新世界,都是这里留下的印记。它像一本厚重的书,里面的故事,只有真正翻开过的人,才懂其中的滋味。不是所有故事都波澜壮阔,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平凡中的不平凡。但,那就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我的皖南医学院研究生院。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