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不是讨厌英文本身。英文好当然是件好事,谁不想流利地跟老外交流?谁不想看原版电影不看字幕?谁不想啃那些硬邦邦的英文学术论文?那是能力,是工具,有时候甚至是通行证。我讨厌的是“你的”英文,具体到你这个人身上,呈现出来的那副样子,那种气场,那种让人不舒服的调调。
你有没有发现,你说话的时候,总喜欢冷不丁地冒出一两个英文词?不是那些约定俗成的,比如“OK”“拜拜”或者某个产品名。你不是,你是把正常的中文语序,突然插入一个英文单词,仿佛那个词比中文的同义词更高级,更能精准地表达你那深邃的思想。
就拿上次开会说吧。大家都在讨论方案的可行性,我说我觉得某个环节可能有点问题,容易出岔子。你说:“嗯,我理解你的concerns。”那个词儿一出来,带着你特有的、微微上扬的尾音,仿佛瞬间就把我的“有点问题”提升到了一个更专业、更值得重视的层面。但问题是,“担忧”或者“顾虑”难道不够好吗?非得是concerns?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说的中文土里土气,而你的英文词就像一颗闪亮的钉子,稳稳地钉在对话的墙上,宣告着它的存在感和你的与众不同。
还有你的腔调。哦,我的老天鹅,那个腔调。你没在国外长住过,也就短期交流过几次,但你的英文发音,听起来就像是字典里蹦出来的、被过度雕琢过的样子。每一个音节都发得异常清晰,每一个卷舌都卷得恰到好处,甚至是夸张。尤其在中文句子里的那几个英文词,它们的发音简直是鹤立鸡群,跟周围的中文形成一种刺耳的对比。你知道吗,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锅热气腾腾的家常面里,突然漂上来几粒鱼子酱,硬邦邦的,跟整锅汤格格不入,吃起来还咯牙。
我常常在想,你是不是故意的?是不是觉得这样说显得你更国际化,更有学识,更高人一等?你眼睛里闪烁着的那种自信,或者说,那种优越感,在我看来,是那么的扎眼。仿佛你的英文水平,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尺,而那些说不好,或者不像你这样“自如”地夹杂英文的人,都在你鄙视链的下游。
记得有一次,我们在一个陌生场合,你跟一个只讲英文的人交流。你那种切换自如的样子,脸上的表情、肢体语言都变了。你用着流利的,带着你那特有腔调的英文,滔滔不绝。我坐在旁边,像一个局外人,一句都插不上嘴。看着你们谈笑风生,看着那个老外对你点头称赞,我心里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挫败感和疏离感。那种感觉,不是因为我听不懂你们说什么,而是因为你用一种我无法参与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属于你和他的小世界,而我被排除在外。你的英文,在那一刻,变成了一堵无形的墙,把我隔绝在语言障碍的另一边。
这种感觉,不仅仅是针对你。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人,他们把英文当成一种表演,一种社交货币,一种身份象征。他们不是为了更有效地沟通而使用英文,而是为了展现自己会说英文。他们在句子里塞满英文缩写和行话,让听不懂的人一头雾水,甚至不敢发问。他们在讨论家常琐事时,也要蹦出几个英文形容词,仿佛中文已经无法承载他们那高贵的感受。
我讨厌的,也许是你用英文构建起来的那层壳,那层让你觉得自己更闪亮、更成功、更“高级”的壳。这层壳,让我觉得你不真实,不够接地气。它让我觉得你总是在扮演着一个角色,而不是自在地做自己。而我,在你这层英文的壳面前,总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是个落伍者。
我小时候学英文,觉得它有趣,是了解外面世界的窗户。可现在,在你们这些人的衬托下,它有时候变成了一种压力,一种焦虑,一种不安全感的来源。我花时间去学习,去练习,去努力追赶,但总感觉前面有无数个“你”在用你们那带着腔调的英文,不断地提醒我,我还没够好,还没达到那个所谓的“标准”。
这种讨厌,掺杂着复杂的成分:有那么一点点嫉妒,承认吧,谁不想像你那样流利?有更多的是不屑,不屑于你那种显摆的方式。还有一丝丝的自卑,以及被那种语言壁垒所带来的隔阂深深刺痛的感受。
你的英文,像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暴力,它不攻击我的肉体,却总能准确地扎到我心里那个最脆弱、对语言能力最敏感的地方。它让我反思自己,让我怀疑自己,让我甚至开始抗拒去学好英文,因为我怕自己也会变成像你一样,用英文去压迫和疏远他人。
我不知道你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英文给别人带来的感受。也许在你看来,那只是最自然不过的表达方式。也许你觉得那些英文词语真的就是最合适的词汇。但请你相信,至少对我来说,你的英文,以及你使用它的那种方式,是如此的令人讨厌。它不仅仅是发音或者词汇的问题,它是一种姿态,一种态度,一种文化符号的滥用。
我宁愿你用最朴实无华的中文跟我交流,哪怕有时候词不达意,哪怕要费点劲解释。那种真诚和坦率,比你那些带着精致腔调、夹杂着英文的句子,要舒服太多太多了。
所以,是的,我讨厌你的英文。它让我想翻白眼,让我感到拘谨,让我觉得自己像个傻子,让我看到了一种我既不齿又隐隐渴望的“成功”的样本。而这种复杂的情绪,就像鱼刺一样卡在我心里,不上不下,难受极了。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