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你想想,小学六年级,周末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不再是完全的撒欢,但也不是成人世界的苟且。它是一种微妙的平衡,介于玩耍的渴望和学业的压力之间。当我们用那些“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the weekend?” 这样的句型去提问时,表面上是在练习英语,掌握词汇——比如 go shopping, watch TV, read books, play sports, visit grandparents, go to the park... 这些词,是不是听着就透着一股子“标准答案”味儿?
但你得细品,孩子们给出答案的时候,那个神情啊,可不是标准的。有的孩子眼睛咕噜噜转,估计在努力回忆或者编造一个听起来不错的周末,毕竟谁想说自己整个周末就对着补习班的卷子发呆呢?有的孩子大大方方,甚至带着点儿炫耀,说“I usually play football with my dad” 或者 “I often go to the library”,那股子自豪劲儿,是装不出来的。也有孩子小声嘟囔,“I usually do my homework.” 带着一丝无可奈何,让人听了心里有点儿不是滋味。
爱好呢?这个词儿,hobby。听起来多美好啊,好像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个小小的热情。可现实是,很多孩子的爱好,是被规划出来的。钢琴、舞蹈、绘画、编程、奥数... 别误会,这些本身都很好,但如果只是为了升学的敲门砖,为了简历上那一栏光鲜的文字,那还能叫爱好吗?它是不是就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任务?
当然,也有真的有自己的爱好的孩子。我记得班里有个小男生,平时默默无闻的,轮到他描述爱好时,他吭哧吭哧地说,“My hobby is... is... looking at ants.” 全班先是一愣,然后爆发出善意的笑声。他脸刷地红了,但还是坚持解释,“I like to watch them moving things... building houses...” 那时候,我看到了他眼里的光,那种属于他自己的、不被任何人定义的光。那一刻,那些复杂的句型、那些频率副词(usually, often, sometimes, never),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愿意用磕磕绊绊的英语,表达出那个真实的自我。
这个单元,与其说是教孩子们描述他们的周末和爱好,不如说是给他们一个机会,去思考,去表达,去认识自己的生活。虽然用的词汇和句型都很基础,但背后连接的,是多么丰富又多么复杂的现实世界啊。
我们教他们说,“I usually play sports on Saturday morning.” 可是,如果那个周六早上,他其实是因为生病窝在家里看了一上午的电视呢?他会说真话吗?还是会选择那个更“正确”的答案?这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更是生活本身复杂性的投射。
那些频率副词也很有意思。usually, often, sometimes, never... 教他们用这些词去精准地描述习惯。但这背后,有没有教会他们去观察自己的生活?去反思自己的时间花在了哪里?你通常(usually)做的事情是什么?你偶尔(sometimes)才会去做的是什么?有没有一件事情,你从不(never)去做,但内心渴望去做?
我有时会想,如果这个单元能更自由一点,不那么强调标准句型和词汇的准确应用,而是鼓励孩子们用他们现有的词汇,甚至夹杂着中文,去描绘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那个周末,或者那个暂时只能是梦想的爱好,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课堂会不会变得更有生命力?
我们反复练习那些关于时间的介词:on Sunday, at three o'clock, in the morning... 这些小小的词,就像锚点一样,把活动固定在特定的时空里。可是,对于孩子来说,时间的概念有时候是模糊的,周末就是一大段可以支配的时光,几点钟开始玩,几点钟停下来,可能并没有那么精确的界限。让他们用英语去表达这种不太精确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这个单元,给我最大的感受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一种连接。英语作为一种工具,连接着课本里的虚拟场景和孩子们真实的生活。当他们努力用英语去描述他们的奶奶家,他们的小宠物,他们的游戏机,他们的秘密基地... 哪怕说得磕磕绊绊,语法错误百出,那个瞬间,语言的障碍仿佛消融了,你看到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向你敞开他的小世界。
有时候,课堂就像是一个舞台,孩子们在这里扮演着“好学生”的角色,说着那些标准的台词。但六上英语第五单元,关于周末,关于爱好,这些话题太贴近他们自己了,总会有那么几个瞬间,让他们不自觉地卸下伪装,露出真实的样子。
比如,讲到“playing computer games”,总有男生眼睛放光,跃跃欲试想多说两句。讲到“reading books”,总有小姑娘腼腆地笑笑,也许她真正喜欢读的是漫画书而不是课本里提到的那些“高大上”的书籍。
这些细微的表情和反应,比他们说出的标准句型重要得多。它们告诉你,英语不只是考试的工具,它可以是表达自我,连接他人的桥梁。虽然,在现实的应试教育大潮下,这个单元最终还是会落脚到词汇听写和句型默写上。这让人觉得有点儿无奈,甚至心疼。那些鲜活的生活,最终被简化成纸上的符号,用来区分谁能得高分,谁还需努力。
但我还是希望,在他们学习这些词汇和句型的过程中,那些关于自己周末的美好记忆,关于自己独特爱好的那份热爱,能够留在他们心里。记住那些用英语说出来的瞬间,记住那种努力表达自己的感觉。也许将来的某一天,当他们真正需要用英语去向一个来自不同文化的人描述自己的生活时,这份记忆和这份感觉,会比某个特定的介词用法更有力量。
六上英语第五单元,小小的一个单元,装着孩子们的周末,装着他们的爱好,装着他们的生活,也装着我们大人对教育,对成长,对语言和生活之间关系的种种思考和期许。มันไม่ง่ายเลย (这并不容易 - 混入一点其他语言的“惊喜”)。但至少,我们尝试了,去触碰那真实的生活。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