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可这词儿,用得多了,意思就丰满起来了,远不止是数量上的稀少。它背后藏着的,往往是一种感慨,一种无奈,有时候甚至是一种珍视。你想啊,什么东西才会被形容为屈指可数?真正的好东西,稀罕的东西,快要绝迹的东西。
比如,现在这年头,你走在大街上,想找一家那种没有连锁味儿、没有网红滤镜、就是老老实实做点心、做裁缝、修鞋的铺子?哎哟,屈指可数喽。那些老师傅的手艺,从和面到烤制,从量体到落剪,每一步都透着年头和心血,跟工厂里批量出来的东西完全不是一码事儿。以前巷子口总有那么一两个,现在呢?高楼大厦倒是拔地而起,可那些带着烟火气、带着人情味儿的小店,屈指可数了。你不是在逛街,你是在逛一个个复制粘贴的样本间。
再说说人。这世界多大啊,七十多亿口子呢。可你扪心自问,能让你毫无保留、掏心掏肺说话的,能让你在你跌到泥里的时候,不伸脚,反而把你拉起来的,能懂你那些弯弯绕绕小心思、不用解释就心照不宣的……这种人,是不是也屈指可数?网络上认识一堆,微信里躺着几百几千个联系人,可真正能坐下来,不看手机,就那么安安静静地说上半天,分享点儿心里话的,别骗自己了,屈指可数得厉害。可能就是一个、两个,顶多再加一个。其他的,都只是通讯录里的一个名字,社交圈里一个模糊的影子。
还有那些能让人拍案叫绝、耳目一新、带着原创精神的艺术作品。在这个信息爆炸、算法喂投的时代,我们每天被海量的内容冲刷着,短视频刷刷刷,碎片化知识点点点。可那种能让你看完之后,心里颤一下,或者琢磨好几天,甚至能改变你一点点看世界角度的,这种作品,是不是也屈指可数了?太多太多的模仿,太多太多的迎合,大家好像都学会了那个成功的“套路”,然后批量生产。真正带着棱角、带着魂儿、敢于冒犯或者敢于孤独的创造,是屈指可数的稀有动物。它们不一定吵吵嚷嚷地摆在你面前,你需要花点力气去寻找,去辨别。
甚至连日常生活里的一些小事,有时候也会让你冒出“屈指可数”的感叹。比如,一个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手机没响,谁也没打扰的午后;一次让你从头到脚都觉得舒坦、充满善意的陌生人互动;一个大家围坐在一起,没有电子屏幕打扰,就是说说笑笑的家庭晚餐……这些看似平凡,但当你真的体验到的时候,会发现它们在忙碌、嘈杂、充满“数字噪音”的现代生活里,也变得屈指可数了。我们总是在追赶,在被安排,被通知,很少能拥有一段完全属于自己的、没有目的、没有压力的时光。
所以,“屈指可数”这四个字,不仅仅是数学问题,它是关于价值的判断,是关于稀缺性的感叹。它提醒我们,那些真正有分量、有深度、有独特之处的东西,往往不是大水漫灌式的存在。它们是散落在世界角落里的珍珠,需要你弯下腰去捡拾,需要你用心去分辨。当你说某个东西屈指可数时,你可能不仅仅是在描述它的数量,更是在传递一种珍惜、一种遗憾,或者一种敬意。它让你停下来,去看看那些没有被主流裹挟、没有被廉价复制的事物,去感受它们的独特和不易。而能发现并欣赏这些屈指可数之物的能力,本身,或许也正变得有点儿屈指可数了。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