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他们拿什么做报告?就是他们自己家的那个大池子,叫 Web of Science (WoS)。你想啊,WoS里收录了海量的学术论文,这个JCR就是去分析这些论文的引用关系。分析引用关系干嘛?重点来了,就是为了 衡量期刊的“影响力”或者说“重要性”。怎么量?最出名的那个指标,没跑儿,就是 影响因子 (Impact Factor, IF)。这玩意儿简直是学术圈的‘魔咒’,是‘指挥棒’,是让无数人又爱又恨的小妖精。
IF怎么算的?简单说,就是看一个期刊在前两年发的文章,在报告当年被引用了多少次,然后除以前两年发的文章总数。比如,算2023年的IF,就看2021和2022年它发的文章,在2023年一共被引了多少次,再除以它在2021和2022年一共发了多少文章。出来的那个数,就是它的IF。听着挺简单吧?但这数儿啊,承载了太多东西。
为啥 IF 这么重要?因为它成了很多地方 评价学者、评价科研成果、甚至评价机构 的‘硬杠杠’。你申请项目?看看你发了多少高IF论文。你评职称?看看你的代表作是不是在‘分区’高、IF吓人的期刊上。学生毕业?导师可能都盯着你能不能搞一篇‘小文章’(指高IF)。说白了,JCR里的IF,成了学术界的一种… 通行证,甚至是一种货币。你手里揣着高IF的论文,腰杆儿都硬一点,走路都带风。没辙,这就是现实。你可能会听到人说“发了一篇几分的文章”,这“分”指的就是IF。它把复杂的学术贡献,粗暴地简化成了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很多时候,直接决定了你在评价体系里的位置。
当然,JCR里不只有IF。它还有 期刊影响指数 (Journal Impact Factor, JIF)——其实和IF基本一个意思,只是 Clarivate 后来的新叫法;还有 期刊引证指标 (Journal Citation Indicator, JCI)——这个比IF考虑的因素更多点,跨学科比较据说更公平;还有什么Eigenfactor score, Article Influence Score… 一堆。这些指标都有各自的算法和侧重点,比如JCI就试图校正学科差异和文献类型的影响,听起来更科学一些。但说真的,你问十个人,九个半还是先看 IF。它太深入人心了,像个甩不掉的胎记。大家嘴上说着不唯IF,身体还是很诚实地去追逐它。
但别被IF冲昏头脑。这玩意儿问题多了去了。首先,它衡量的是 期刊,不是你 单篇论文 的质量。一篇惊天动地的发现,可能发在一个刚起步、IF还不高的期刊上,因为那个期刊恰好是那个新兴领域的。反过来,一个高IF期刊里也可能有平庸的文章,甚至是方法有瑕疵但结果“抢眼”的文章。高IF只能说明这个期刊的平均引用水平高,或者说它发的内容更容易被同行引用,但这不等于里面每篇文章都牛。其次,不同学科的引用习惯天差地别。物理学、医学、生物学这些领域,研究进展快,文献更新频繁,引用链条长,IF普遍高。数学、人文社科,研究周期长,经典文献影响大,引用慢,IF天然就低。你不能直接拿一个医学期刊的IF去比一个数学期刊的,那不公平!就像你不能拿百米飞人的成绩去比马拉松选手,他们跑的不是一个赛道。JCR后来搞了个 期刊分区 (Journal Quartile),按学科把期刊分成Q1、Q2、Q3、Q4,想稍微弥补一下学科差异,把同领域的期刊拉到一起比划比划。Q1就是本学科领域引用排名前25%的期刊,听起来好像更合理了。但分区本身也有争议,而且不同机构、不同版本的分区(比如国内高校常参考的中科院的分区和JCR自己的分区)都不一样,乱得很,有时候为了一个“小二区”还是“大三区”,能吵翻天。
还有呢,高IF期刊往往发文量少,竞争激烈。为了抢那点引用,学界有时候会出现一些不太健康的现象,比如互相引用拉高IF(“引用同门师兄弟的论文”,这种事你懂的),或者只追逐那些容易发高IF、容易引起轰动的热点、发“短平快”的文章,忽略那些可能非常基础、非常重要、但见效慢、不“性感”的研究。很多评审人也习惯性地只看期刊,而不是仔细阅读论文内容本身。这套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异化了科研本身的目的。本来是探索未知、分享知识、解决问题,结果变成了数字游戏,变成了‘影响因子至上’,变成了大家削尖脑袋往少数几个“顶刊”挤的通道。挺悲哀的,是不是?它让很多人忽略了科研真正的价值——创新、深度、对社会的贡献,而去追求那个冰冷的数字。
那你要查 JCR 数据怎么办?一般都是通过大学图书馆订购的数据库去查。普通人直接上网搜是搜不到详细数据的,它是个收费服务,而且不便宜。你可以通过你所在的机构提供的数据库入口找到它,比如Web of Science平台里通常就能链接到JCR。进去之后,输入期刊名字或者ISSN号,就能看到它的IF、JCI、分区等等信息了。界面通常长得… 嗯,挺数据库的,功能很多,有点复杂,需要适应一下。它每年年中,大概六七月份会更新一次当年的数据,那个时候学术圈都会小震荡一下,看看自己关注的期刊IF是涨了还是跌了,自己的论文发在了什么位置。
总而言之吧,JCR不是一个期刊,它是关于期刊的 报告 和 评价体系。IF是它最核心、影响最大的指标,但不是唯一的指标,也不是完美的指标。它有用吗?有用,至少在现有评价体系下,你没法完全忽视它,它是你发表、评价、申请时的重要参考信息来源。它完美吗?一点都不。它甚至带来不少问题,扭曲了一些科研行为。但它就像空气,你在这个圈子里呼吸,就得知道它的存在,甚至得学会跟它打交道。没办法,这就是规则的一部分,至少是目前的主流规则。了解它,知道它的计算方法,知道它的局限性,别被它绑架你的研究方向和兴趣,但也不能完全无视它。就是这么个让人纠结的东西。用它,但别被它定义。这大概就是对 JCR 最现实的态度了吧。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