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刚来的时候,其实没抱多大幻想。家里人说,读个职院,学点儿技能,好歹以后能找个饭碗。听着挺实在,甚至有点儿乏味。进莱芜职业学院的大门,说实话,没有那种“哇塞”的感觉,挺普通的,教学楼黄不拉几的,操场也不是想象中那种绿油油的。就是一地儿,你要在这儿耗上几年。
日子就那么过,食堂的饭菜永远是那个味儿,说不上难吃,也绝谈不上美味。最爱吃那家小炒窗口,排老长的队,就为了那份回锅肉,油是大了点儿,可那时候年轻啊,什么油水都能消化。食堂真是个江湖,各色人等,端着盘子找座儿,眼神儿交流,或者干脆就是一帮人吼吼哈哈的。那是真的生活气息,接地气儿,不像后来进了社会,吃饭都得端着。
老师嘛,形形色色的。有的老师讲课跟念经似的,催眠效果一级棒,后排呼噜声此起彼伏。但也有那么几个,哎,真让你记一辈子。他们可能技能上不是最顶尖的“大牛”,可他们愿意跟你聊,聊专业,聊人生,甚至聊你那些不靠谱的青春期烦恼。像那个教我们专业基础课的老马,一口地道的莱芜话,上课喜欢跑题,从技术讲到他家菜园子里的白菜,可你就是觉得亲切,觉得学到的不光是书本上的东西。还有那个年轻女老师,说话细声细气的,但讲到动情处,眼里有光,让你觉得这事儿她真喜欢,你也慢慢就被带着有点儿感觉了。
同学更不用说了,那真是五湖四海,各种性格。有埋头苦学的,有天天想着做生意的,有游戏打得飞起的,有成天谈恋爱的。那时候,宿舍就是我们的根据地,六七个人,挤得满满当当。夜里卧谈会,什么都说,从家里的鸡毛蒜皮到对未来的迷茫。有时候为一个屁大点儿的事儿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候又因为一点儿小开心,整个宿舍楼都能听见我们的笑声。那种纯粹的同学情谊,后来再也没遇到过。大家都是从差不多的地方来,有着差不多的迷茫,就在莱芜职业学院这块地方,跌跌撞撞地一起往前走。
说到技能,这是职院的招牌嘛。刚开始上手,那叫一个笨拙。实训课上,焊电路板能把焊点搞成一坨屎,车床操作手忙脚乱,理论学了半天,到实操就傻眼。可没办法,硬着头皮练呗。有时候为了完成一个课程设计,通宵熬夜是家常便饭。咖啡、泡面、还有不知道谁从家里带来的瓜子,就靠这些吊着。那时候的青春,谈不上轰轰烈烈,更多的是一种踏实的磨砺。手上沾着油污,衣服上带着焊锡味儿,这就是职院的味道。那些通过无数次失败才掌握的技能,才让你心里有点底气,觉得将来也许真的能靠这个吃饭。
当然,也有很多抱怨。抱怨学校设施不够好,抱怨课程安排不合理,抱怨实习机会不好找。觉得自己的未来是不是就这样了?会不会比那些上本科的同学差一大截?这些焦虑,像夏天的蚊子一样,嗡嗡嗡地在你耳边转悠,挥之不去。
但回过头看,正是那些不完美,那些小小的挣扎,组成了完整的莱芜职业学院记忆。它不是象牙塔,它是更接近真实社会的一个驿站。在这里,你提前感受到了社会的规则,人情冷暖,也学会了怎么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点什么。
毕业那天,没什么感人的告别仪式,大家忙着收拾东西,散伙饭吃得有点儿乱,眼泪有没有不知道,反正心里空落落的。走出校门的那一刻,看着莱芜职业学院那几个大字,突然觉得,噢,三年,就这样过去了。
现在呢?大家散落在天涯海角,干着各种各样的工作。有的同学在工厂里当技术员,有的自己开了小店,有的转行做了别的。时不时在朋友圈看到他们发的照片,变化挺大的,可眼神里偶尔闪过的东西,还是当年在莱芜职业学院宿舍里那个少年。
它或许不是你的第一选择,或许你曾经嫌弃过它,但它确实承载了你一段非常重要的青春时光。那些和你一起在食堂抢座位的同学,那些教会你一点儿皮毛技能的老师,那些夏夜里吹过的风,那些冬天里冻得哆嗦的手,都留在那里了。莱芜职业学院,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名字,更是一段未来启程前,有点青涩、有点迷茫、但又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青春印记。它教会了我生存的技能,更教会了我如何在一个不那么完美的环境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硬着头皮,活下去。你说它好不好?不好说。但它就是那样,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我的生命里。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