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不常用的英文
不常用的英文
0人回答
14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06 11:23:58
188****3100
2025-05-06 11:23:58

就像有些老物件儿,摆在那儿好看,有故事,但日常生活里,谁还真用煤油灯照明啊?手机一掏,手电筒APP亮堂着呢。不常用的英文词儿,有时候就给我这种感觉,像是语言博物馆里的展品,或者老派绅士衣柜里的领结,漂亮是真漂亮,可这年头大家穿T恤运动鞋,那玩意儿就有点儿……怎么说呢?曲高和寡?或者干脆就是,out了。

但我还是忍不住喜欢琢磨它们。有时候在老电影里听到,或者翻一本纸质书(现在还有多少人翻纸质书?),突然就蹦出来一个词,像个调皮的小精灵。比方说 shenanigans。 这词儿,发音带着一股子俏皮,sh-e-na-ni-gans,听着就觉得跟正儿八经的事儿没啥关系。它不是说那种罪大恶极的坏事儿,而是那种小打小闹、有点儿不正经、甚至有点儿可爱的胡闹、恶作剧。一群小孩子在后院儿里搞点儿小破坏,或者几个朋友酒后开的无伤大雅的玩笑,都可以叫 shenanigans。 但你想想,咱平时说“胡闹”,直接就“胡闹”了,顶多加个“小孩子胡闹”或者“别胡闹了”。 用 shenanigans? 总觉得前面得加个定语,比如“他们的 shenanigans 把我们逗乐了”,得搭个稍微正式点儿的架子,才能把这词儿端出来。而且,得是那种带点儿英式幽默或者美式复古喜剧的场景才对味儿。日常对话里,你冷不丁甩一个 shenanigans 出来,对方可能得愣一下,或者觉得你有点儿凡尔赛,显摆词汇量。这词儿就像那种带穗儿的、老式的、剧院帷幕上的装饰,挂在那儿,挺特别,但家里装修肯定不会用。

再比如 lugubrious。 哎哟,这个词儿,光是读出来, lu-gu-bri-ous,就觉得嘴里含了口苦水。它形容的是那种特别悲伤、哀愁、甚至有点儿夸张的忧郁。不是一般的不开心,而是那种带着戏剧性的、沉重的、让人看了都觉得透不过气来的悲伤。 我第一次在书里看到这词儿,脑子里立马浮现出哥特式小说里那种穿着黑衣服、脸色苍白、动不动就叹气、仿佛全世界的痛苦都压在他一个人身上的角色。 或者阴雨天里,一只流浪狗淋得湿透,耷拉着耳朵,眼神 lugubrious 地看着你。 这词儿力量感太强了,像一把大提琴拉出的最低音,嗡嗡的。 你说一个人难过,可以用sad, gloomy, melancholic。 但用 lugubrious,立马就把那种难过升级了,变成一种带着点儿表演色彩的、深不见底的悲伤。 可惜啊,现实生活里,哪有那么多机会遇到如此纯粹、如此极致的 lugubrious? 大部分时候,人的情绪都是混杂的,复杂得很。 真有人一直那么 lugubrious,估计得去看医生了。 所以这词儿,也多半藏在文学作品或者评论里,用来加重语气,描绘一个特别的氛围。 在咖啡馆跟朋友抱怨工作不顺? 你不会说“我今天感觉特别 lugubrious”。 太怪了。 你只会说“郁闷死了”或者“丧爆了”。

还有 ephemeral。 这个词儿,发音挺美的, e-phe-me-ral,像一阵风吹过。它的意思呢,是短暂的、瞬息万变的、转瞬即逝的。 晚霞是 ephemeral 的,夏夜里的流星是 ephemeral 的,甚至青春本身,也是 ephemeral 的。 这词儿带着一种淡淡的诗意和哲思。 用来形容那些美好却难以抓住的事物,特别贴切。 但日常对话呢? 我们更习惯用 brief, short-lived, fleeting。 “昙花一现的美”可能就够了。 ephemeral 这个词,自带一种“我不是凡间俗物”的气质,用来形容花啊、光影啊、感觉啊,都显得高级。 但要是说“我的耐心是 ephemeral 的”,虽然语法没错,总觉得有点儿用大炮打蚊子。 它更适合出现在散文里,或者那种需要营造意境的表达中。 你很难想象在公司开会时,PPT里跳出一个句子,“市场窗口是 ephemeral 的,请大家抓住机会。” 虽然意思对,但听起来有点儿装腔作势。

再说说 peruse。 这词儿争议还挺大。 很多人以为 peruse 就是“仔细阅读”的意思,所以就用它来代替read,想显得自己文化水平高。 比如“请 peruse 这份报告”。 但实际上, peruse 的本意更接近于“随意翻阅”、“浏览”,或者“仔细阅读”都可以,但它强调的是一个过程,一个带有目的性的、审视的阅读过程。 有时候它甚至带有“快速浏览”的意思,跟很多人理解的“字斟句酌”不太一样。 加上这个词用的人少,或者说,用对语境的人少,反而容易造成误解。 大部分时候,一个简单的read,或者read carefully,或者skim,就足够清晰了。 硬要用 peruse,就像穿一件不合身的华服,别扭。 所以啊,这词儿,也是属于那种“知道就好,慎用”的类型。 它不像那些描述具体事物的词,比如table,chair,用了就用了,没啥毛病。 这些不常用的词,它们的使用往往跟语境、语气、甚至使用者的“人设”紧密相关。 用对了,是点睛之笔,能准确传达一种微妙的感受;用错了,就成了笑话,或者让人觉得你掉书袋。

还有 flummoxed。 多棒的一个词啊! 形容完全被搞糊涂了,困惑得不知道怎么办好。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在一个老英国喜剧里,一个角色遇到件匪夷所思的事儿,两手一摊,说了句“I'm completely flummoxed!” 那表情,那语气,绝了! flummoxed 比 confused 或者 puzzled 更有画面感,它不仅仅是“不明白”,而是那种“彻底蒙圈儿了,脑子一团浆糊”的状态。 这词儿带着点儿无辜、无奈,又有点儿小小的戏剧性。 可惜啊,日常里我们表达困惑,不是“蒙了”就是“懵逼了”(虽然不太雅观),或者“完全没懂”。 flummoxed 就像是老派侦探小说里,侦探遇到离奇线索时的内心独白。 它很生动,但有点儿老派,不太符合现代社交的语速和语境。 快节奏的交流里,没时间让你慢慢品味一个 flummoxed 的状态。

我常常想,这些词汇的沉浮,是不是也反映着时代的变迁? 以前的人可能更有耐心,更喜欢用词考究,慢慢铺陈情绪。 现在嘛,一切都讲究效率、直接、即时反馈。那些需要品味、需要联想、需要一定文化背景才能get到的词儿,自然就慢慢退出了主流舞台。 它们成了语言的“非遗”,偶尔出现在特定的场合,提醒着我们语言曾经拥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但它们并没有完全消失。 在诗歌里,在老电影里,在某些特定风格的写作里,它们依然活着,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知道它们,就像拥有了一把钥匙,能打开通往过去或者特定文化领域的大门。 即使自己不用,能读懂别人用,也是一种乐趣,一种连接。 语言就像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有繁茂的热带雨林,也有人迹罕至的沙漠绿洲。 不常用的词儿,也许就是那些藏在绿洲里的珍稀植物,默默地存在着,等待着有心人的发现和欣赏。 所以,虽然它们不常用,甚至有点儿 ephemeral,但我依然会 peruse 那些记录着它们的字典和书籍,不是为了卖弄,只是为了那份纯粹的喜欢,喜欢它们身上那种旧时光的韵味,喜欢它们描绘世界时那种独特的、有时甚至有点儿 lugubrious 的角度,喜欢它们带来的那些小小的 shenanigans 般的惊喜。 至于什么时候能真的用上? 随缘吧。 反正,知道有这么些词儿存在,就挺好的。 它们在那里,像一群不说话的老朋友,偶尔在你心里晃一下,让你不再那么 flummoxed 于语言的“不够用”,因为你知道,还有那么多词儿,藏在深处,等着你去发现。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