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刚进来的时候,其实心里是有点悬的。杭师大嘛,听起来就带着点温和的师范气,不是那种张牙舞爪的985/211。但真来了,才发现,嗐,读研这事儿,在哪里都差不多,压力一点不少。特别是我这种跨专业上来的,感觉自己就是个啥也不是的半吊子,什么都得从头摸索。
导师,这是个绕不过去的坎。我的导师,怎么说呢,挺好的一个人,学术上也厉害,但有时候忙起来,你就像个小透明。得自己去抢资源,去问问题,去争取那一点点指导时间。不是说老师不好,是研究生这个阶段,真的逼着你独立。以前本科还有人手把手教,现在?给个方向,自己游去吧,游不游得到岸全看你的造化。有时候对着电脑,盯着满屏的文献,感觉脑子都要炸了,完全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那种迷茫,太真实了。
仓前校区真的大,大到有点寂寞。尤其刚来那会儿,人生地不熟,下课了就回宿舍。宿舍条件倒是挺新的,四人间,上床下桌,独立卫浴,比我本科强多了。但日子过得很规律,也很单调:宿舍 - 食堂 - 图书馆 - 实验室(如果专业需要的话,我主要泡图书馆)。食堂嘛,选择倒是不少,但吃久了总觉得缺点啥,偶尔去校外搓一顿就跟过节似的。
论文,啊。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沉重的、令人喘不过气的味道。整个研究生生涯,感觉有一半时间都在跟它较劲。选题,开题,找数据,分析,写初稿,改,改,改,盲审,再改,最后答辩。每一个环节都能把你折磨得死去活来。我记得有段时间,为了赶进度,连着一个多月,每天都待到图书馆闭馆,回宿舍还要继续写。窗外天都蒙蒙亮了,你还盯着屏幕,眼睛干涩得要命。那时候真的会怀疑人生,怀疑自己选的路。这种辛苦,没经历过的真的体会不到。
但也不是只有苦。你会在图书馆里遇到同样为论文掉头发的兄弟姐妹,大家眼神交流一下,就是一种默契的抱团取暖。你会为了一个实验结果或者一个关键论点跟同学激烈讨论,那种思维碰撞的火花挺过瘾的。你也会在写出一段自己还算满意的文字时,短暂地感觉到一点点成就感,就像在漫长的黑暗里看到一丝光。
杭州这座城市,对于杭师大研究生来说,是个复杂的背景板。它太繁华了,机会很多,互联网企业、教育机构,应有尽有。这对我们找实习、找工作是极大的优势。你可以在西湖边散步放松,可以去各种咖啡馆换个环境学习。但同时,它的生活成本也高,竞争也激烈。你会看到社会上那么多人都在奔跑,那种紧迫感无形中也会传递到你身上。感觉自己必须快点成长,快点适应,不然就会被落下。
我认识的有延毕的同学,各种原因,论文没过,或者没找到满意的工作想缓一年。看着他们,心里也是慌慌的,觉得延毕不是个遥远的传说,它就发生在你身边,随时可能砸到你头上。那种焦虑,是真真切切的。
可回过头来看,那两年或者三年(取决于你读几年)的研究生生活,好像又不是完全的痛苦。它更像是一场修炼。你学会了怎么去啃硬骨头,怎么在没人推着的情况下自己往前走,怎么处理和导师的关系,怎么跟同学协作或竞争。你学会了在巨大的压力下调整心态,学会了在迷茫中找到方向。这种成长,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最宝贵的。
现在我已经毕业了,拿着那本厚重的学位证书,偶尔翻看以前的论文,觉得当时纠结得要死的细节,现在看来也不过如此。但那段日子留下的印记,却很深。杭师大研究生,不仅仅是一个头衔,它代表了一段特定的经历:在仓前校区的清晨和深夜,在图书馆里的孤独和奋斗,在食堂里的日常和平凡,在导师办公室门前的犹豫和忐忑,在杭州这座城市的机遇与挑战。
它塑造了我一部分的韧性,一部分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一部分的对“不容易”这三个字的理解。说不上完美,甚至有点狗血,但它是我的杭师大研究生,是我的青春里一段值得记住,也无法复制的时光。有时候想想,辛苦是真辛苦,但收获也是真收获。就这样吧。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