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0人回答
16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05 12:14:11
188****3100
2025-05-05 12:14:11

说起曲师大外国语学院,脑子里跳出来的可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玻璃幕墙或者气派得让人不敢喘气的现代化建筑。不,它在我记忆里,是那个有点年头、外墙爬满藤蔓(当然得看季节)的,带着点书卷气的,甚至可能还有那么一点点...陈旧感的教学楼。哦,不对,是学院。但对于那时天天在那儿学习、徘徊的我们来说,它就是我们的“外院大楼”。

那栋楼啊,承载了太多外语人的汗水和,怎么说呢,眼泪吧。尤其是那些年,各种考试四六级专四专八,像座座大山压过来。你在走廊里能听到各种版本的英语听力,五花八门的日语发音练习。有时候推门进去,会突然撞见某个同学正对着墙壁旁若无人地大声朗读课文,脸都读红了,也不管有没有人听见。那股子拼劲儿,现在想起来,还是挺动容的。

老师们,那是一群真有点东西的人。有板着脸,发音纯正得像播音员的老教授,讲起语法来一丝不苟,能把你每个细枝末节的错误都揪出来,让你心里直犯嘀咕,天呐,这辈子还能学好外语吗?也有幽默风趣、喜欢讲段子、把枯燥的文化课讲得活灵活现的年轻老师,他们更像是过来人,知道我们这些学生在想什么,会用更接地气的方式引导我们。还有那些在海外待过一段时间、带着点“洋气”和不一样的思维方式的老师,他们的课堂总是充满讨论,让人觉得外语学习不只是背单词、记语法,更是打开一扇窗,看到外面的世界。

教室里的景象?哎呀,那叫一个真实。有的同学坐得笔直,笔记本上写得密密麻麻,恨不得把老师说的每个字都记下来。有的呢,眼神飘忽,估计前一晚又熬夜刷剧了。课间走廊上挤满了人,大家互相问着刚听懂或没听懂的地方,或者交流着周末去哪儿玩、去哪个餐厅吃饭。那种集体为了同一个目标(学好外语,顺利毕业)而努力的氛围,掺杂着青春期的各种小情绪,现在回味起来,复杂得很。

外院的学生,可能自带一种特质吧?至少我那时觉得是。大家普遍对外界有点好奇心,喜欢看电影、听歌,甚至有点儿文艺。聊起天来,时不时能冒出一两句英文或者日文,不是为了炫耀,纯粹是说顺嘴了。图书馆里,外语类的书籍总是被翻得最烂的那一批,尤其是那些原文小说或者口语教材。为了准备口语课,大家会在楼道里找个没人的角落练对话,笨拙又认真。

校园生活当然不止在外语楼里。下课后,你会看到抱着厚厚一摞书从外院出来的同学,他们可能急着去图书馆占座,或者去食堂赶饭点儿。晚自习是常态,尤其到了考试前夕,整栋楼都灯火通明,窗户里透出昏黄的光。偶尔在傍晚散步经过,听到里面传来的朗读声,会觉得这座建筑是有生命的,是活的。

曲阜这个地方,给师范大学,尤其是外国语学院,带来了一种特别的底色。儒家文化的熏陶,让这座城市自带一种宁静和历史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现代外语,总感觉有点奇妙的碰撞。一边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古老箴言,一边是学习如何用英语流利地讨论全球化、如何用日语理解动漫文化。这种融合,也许无形中塑造了外院学生的某种特质:既有对知识的敬畏和追求,又不乏开放和好奇的心态。

当然,也不是一切都完美。设施老旧的问题肯定有,有时候会吐槽课件加载慢、语音室设备不好用。课程设置也许有不够灵活的地方。就业压力也始终悬在头顶,让人不得不思考,辛辛苦苦学了几年外语,将来到底能做什么?这些现实的问题,也构成了外院生活的另一面。

但总体来说,我的外院时光,是丰富多彩的,是有血有肉的。它不只是文凭上那几个字,不只是成绩单上的数字。它是清晨的朗读声,是课间和同学挤在楼道里讨论难题,是某个老师讲到精彩处我们一起会心的笑,是备考时咖啡续命的苦涩和通过考试时的狂喜,是第一次看懂没有字幕的外国电影时的那种小小的成就感。

它是一段关于青春、关于求知、关于认识世界、关于认识自己的旅程。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意味着这一切。它可能不是最顶尖的,可能不是最光鲜亮丽的,但它是我经历过、热爱过、吐槽过、最终心存感激的地方。那里的阳光,那里的微风,那里的书本,那里的人们,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里。再看外语,再看学院,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活生生的、带着温度的回忆。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