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那张纸,泛着点黄边儿,安静地躺在抽屉最里头,压在一堆不知道什么时候的旧信和发票下面。一级计算机证书。好多年前的事儿了,具体哪一年,嗯,真得使劲儿想。那时候这东西可金贵了,不像现在,谁手里没几把刷子——我是说,真刀真枪能干活儿的技能——光凭一张纸可走不遍天下。可当时呢?它呀,就是一块儿敲门砖,甚至可以说是,嗯,一张通行证。
现在回过头看,那段为了它而折腾的日子,真是又好气又好笑。记得吗?那会儿,好像从高中就开始念叨这玩意儿了。到了大学,这股风更盛,辅导员大会小会地说,毕业得有这个,不然你找工作简历上怎么写?家长也跟着凑热闹,总觉得这是“本事”,是证明你不是“电脑盲”的铁证。电脑盲?现在谁还说这个词啊,大家都生活在赛博空间里了。
于是,就报班呗。或者,自己捧着那本厚厚的、印刷质量不咋地的教材啃。那教材,现在想起来都头疼,密密麻麻的字,各种菜单命令,快捷键。天啊,光是Word里那些排版规则,页眉页脚,目录生成,就把人绕得晕头转向。尤其是那个“断开前一节”,至今想起来都觉得是某种神秘咒语。明明看着很简单啊,不就是打字排版吗?可真要按考试要求来,那叫一个字——“烦”。每个标点,每个段落缩进,都得卡得刚刚好,误差一点儿都不行。为了练那个,不知道熬了多少个晚上,对着屏幕眼睛都花了。
还有Excel。哦,我的老天爷。那时候对函数完全没概念,什么SUM,AVERAGE,IF,VLOOKUP……VLOOKUP?当时根本没学那么高级的!就学点基本的加减乘除,排序,筛选,还有那个让人欲仙欲死的“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A$1和A$1和$A1的区别,能把人逼疯。在一堆数字里找规律,用公式算东西,对我这种数字天生不敏感的人来说,简直是受罪。偏偏考试里它占分还不少,得硬着头皮一遍遍练那些题库,看到同样的表格,同样的题目,练到手指都快抽筋儿了。
再就是PPT。这个相对来说“友好”点儿,毕竟做个幻灯片嘛,还能有点儿色彩,有点儿图片。可别忘了,考试有考试的套路。不是让你天马行空地设计,而是按部就班地插入母版、设置动画、添加备注。那个年代的动画效果嘛,说实话,现在看来土得掉渣。可那时候,能弄出个文字飞入飞出的效果,都觉得挺炫酷的。为了考试,你得记住哪个动画在哪儿,怎么精确控制时间,怎么设置播放顺序。一点儿都不像做真正的演示文稿,更像是在完成一个机械的任务。
考场上的气氛,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那股子紧张劲儿,空气里都绷着。一大早赶到考点,门口挤满了人,大家手里都捧着资料,最后一眼扫着那些可能会考到的知识点。进去了,找到自己的机器,深吸一口气。鼠标点下去,计时开始。心跳得厉害,就怕哪个步骤忘了,哪个功能找不着。时间就那么一分一秒地走,手指在键盘上噼里啪啦敲,眼睛死死盯着屏幕。遇到卡壳的地方,手心直冒汗。旁边同学轻微的叹气声,敲击键盘的节奏,都能干扰到你。考完出来,腿都是软的。跟同学对答案?算了吧,只想赶紧逃离那个地方,脑子一片空白。
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等成绩,等那张证书。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感觉挺平淡的。一张薄薄的纸,上面印着名字,盖着章。就这?这就是我折腾了那么久的东西?把它小心翼翼地收好,觉得它应该能在简历上增光添彩。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找工作,确实在简历上写了这一条。有的HR会问,有的根本不提。真到了工作岗位上,发现学校里学的那点东西,离实际应用差得远着呢。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是简单套用几个公式,不是标准格式排版就行了。你需要理解业务逻辑,需要跟同事协作,需要解决突发状况。书本上的标准答案,在现实世界里常常失灵。我发现,真正需要的技能,是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学来的:怎么快速搜索有效信息,怎么用更高效的方法处理数据(有时候甚至自己写个小脚本),怎么跟人沟通协作完成一个项目,怎么在没有模板的情况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那些死记硬背的菜单位置,那些标准化的操作步骤,很快就被新的软件版本、新的工作流程淘汰了。
那张一级计算机证书呢?它当然不是完全没用。至少它证明了一点:我有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我能按照要求完成一个任务,我愿意为了一个目标去努力。它更多的是一个基础能力的证明,证明你不是彻底的“电脑盲”(虽然现在这词儿很奇怪)。它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让你敢于去接触更广阔的计算机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价值是象征性的,是起步的。但绝不是终点,更不能代表你在计算机领域的真正水平或者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看着抽屉里那张泛黄的纸,偶尔会想,当年为了它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值不值?如果从纯粹的技术技能角度看,投入产出比可能不高,那些知识很快就过时了。但如果从过程看,从那份经历带来的对标准化考试的适应、对枯燥内容的坚持、对完成目标的渴望来看……嗯,也许也有那么点儿意义吧。它像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一个我们曾经共同追逐过的、现在看来有点傻气却又无可奈何的目标。一个证书。一段回忆。仅此而已。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