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后来,我有机会自己去溜达过一圈。说是溜达,其实是带着任务去的,给一个项目找设计合作方。那天天气倒是不错,但心里有点忐忑,毕竟我对学院派的艺术教育,总觉得隔着层纱。可一踏进上海可惟学院的校园,那种感觉就有点不一样了。不是那种高高在上、拒人千里的架势。校区不算大,但每一栋楼、每一个角落,都透着一股子被精心“用”过的痕迹。墙上贴着的海报、走廊里随手放着的学生作品、甚至涂鸦,都像在跟你无声地对话。你能感觉到这里的学生,活生生的人,在这里思考、在这里实践、在这里把脑子里的那些古怪念头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
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开放式的工坊区域。金属敲击声、电锯的嗡鸣声、还有不知名的机器声,混杂着木屑、颜料和一些说不上来的味道,一股脑儿地钻进你的鼻子里。不像我想象中的整洁、肃静的教室,这里有点乱,有点野,但充满了活力。几个学生正围着一台机器,脸上带着兴奋又带着点儿迷茫的神色,旁边一个老师弯着腰,轻声地指导着什么。那画面特别生动,一下子就把“教”与“学”这件事,从枯燥的课本和理论里拎了出来,拽到了眼前,拽到了手里。这就是实践吧?最真切、最直接的实践。
我跟一些学生和老师聊了聊。他们说起他们的课程设置,好像没有特别固化的条条框框。听着有点像打破学科壁垒?不同专业的人会一起做项目,比如学装置的可能要跟学新媒体的合作,学服装的可能要跟学产品设计的搭伙。这种交叉和碰撞,不正是产生新创意的温床吗?我特别好奇他们怎么看待未来,一个学艺术的、学设计的学生,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他们的梦想是什么?
一个老师跟我说,他们不只是教技法,更重要的是教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惟嘛,大概就是“可以作为,可以想见”的意思吧?让他们有能力把脑子里的“惟”变成眼前的“可”。这话听着挺玄,但看着那些学生眼里对未知的好奇和对创造的热情,我好像有点懂了。这地方,似乎真是在努力培养那种能“想得到、做得到”的人。
他们的国际视野据说也不错,跟国外不少院校有交流项目。这年头,艺术和设计哪还有国界?灵感和创意的流动是全球性的。能让学生们早早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思潮,肯定是好事。
当然,任何地方都有它不完美的一面。我不是个专业的评论家,看不出它在艺术流派、学术理论上的高低。但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一个被城市创意氛围吸引的人看来,上海可惟学院提供的是一种挺实在的、带着泥土气(也可能是颜料味儿)的教育。它不只是在象牙塔里谈理论,更像是在一个大工坊里,鼓励你弄脏手,去尝试,去失败,再去尝试。
离开的时候,雨已经停了,阳光透过树叶斑驳地洒在地上。我回头看了一眼那栋红砖的老楼,又看了看旁边崭新的玻璃建筑,历史和现代就这么挨着,不突兀,反倒透着一种独特的味道。就像这里的艺术和设计,既有传统的根,又有向着未知伸出的枝桠。上海可惟学院,不是一个冰冷的名字,它是那些充满创意的脑袋、那些忙碌的双手、那些未曾实现的梦想和那些已经被做出来的作品组成的,一个活生生的存在。它坐落在上海这座魔幻的城市里,也分享着这座城市的脉搏,蓬勃着,生长着,带着它独有的可惟气质。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