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为啥是四个人特别别扭?你想啊,俩人,好歹是双数,分钱还能往对半分上靠(虽然实际操作难得多)。仨人,容易出个主心骨,老大老二老三,多少能排出个座次。四个,齐刷刷的,不多不少,平衡感反而容易被打破。每个人可能都觉得自己是那个“关键”,是那个“贡献最大”的。这人心啊,它就是杆秤,还是那种极度主观、老是往自己这边歪的秤。刚开始大家情分还在,眼一闭心一横,说啥都信。等真金白银来了,或者更普遍的情况是,真金白银迟迟不来,只有一堆投入和压力时,那点情分就跟纸糊的一样,一捅就破。利润分配,说白了,分的不是钱,是大家心里那本账,是认可,是地位,是未来预期的兑现。
见过太多了,初期一毛钱利润没有的时候,大家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日子过得紧巴巴也乐呵,觉得熬出头就好了。一旦公司开始有点起色,账上有了点流水,甚至真的看见利润的苗头了,问题就来了。“这笔单子是我跑下来的,没我哪儿来的钱?”“那个产品技术是我熬夜肝出来的,你们销售动动嘴皮子?”“前期启动资金大头是我掏的,担的风险最大!”“天天在公司盯前盯后处理杂事的是我,你们在家吹空调?”各种声音,各种不满,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如果利润分配的规则没提前说清楚、说透彻,这时候就等着看戏吧,一场关于“谁的贡献更大”的扯皮大戏,往往演着演着就变成了“你们怎么能这么对我”的情感伦理剧,最后嘛,常常是不欢而散,生意没做成,朋友也没得做,甚至成了仇人,你说这图啥?
那这四个人的利润分配,到底该怎么掰扯呢?光按股权比例分?这是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谁出钱多,谁占股大,分钱时大头拿走,看着公平,毕竟出钱也是一种贡献嘛。可问题是,股权代表的是对公司的所有权,是理论上的未来价值分割,它不完全等同于当下的实际贡献和风险承担。想想看,如果一个合伙人只出了钱,但不参与具体运营,整天神龙见首不见尾,另一个合伙人没啥钱但能力超强,天天扑在业务一线,从零到一,披荆斩棘。如果利润完全按股权比例分,那个投入了全部时间和精力的人,心里能平衡吗?刚开始可能忍,觉得公司做大了总会好的,可人是会变的,环境也是会变的,尤其当他的个人付出远远超过他拿到的那份钱(无论是工资还是分红)时,失衡感就会像毒药一样侵蚀关系。
所以,单纯按股权比例分,对于四个人这种结构,特别是当四个人的资源、能力、投入完全不一样时,几乎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得考虑多种因素,而且这些因素的权重,得一开始就聊!别怕麻烦,别怕伤感情,丑话说在前头,比将来哭着扯皮强一百倍。哪些因素呢?
第一,股权比例当然要考虑,那是基础,毕竟谁出的钱多,谁承担的初始风险大,得有体现。
第二,实际投入的贡献,这玩意儿最难量化,但又是最贴近“应得”感觉的。怎么量化?可以把贡献分成几个大类:比如核心技术贡献(产品研发)、市场开拓贡献(销售额)、运营管理贡献(效率提升、成本控制)、资源整合贡献(关键人脉、渠道导入)。每个季度或者半年,大家坐下来,根据实际业绩和个人投入,给这些贡献打个分或者定个权重。
第三,承担的风险。有人为了公司去贷款,用自己的房子做抵押,这可是实打实的个人风险。有人放弃了高薪工作, ऑल इन (全力投入),这是职业风险。这些也应该在利润分配里有所体现,比如是不是这部分风险承担者,可以在某个阶段优先获得一部分回报?
第四,未来的价值和定位。虽然分的是当下利润,但也要看这个人在公司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他是那个不可替代的技术大牛吗?是那个能持续带来大客户的关键人物吗?这部分其实又回馈到股权上了,但也可能体现在一种动态的利润分配机制里。
把这些因素揉在一起,就不能简单粗暴地“总利润 ÷ 4”或者“总利润 × 某人股权比例”。得想一个更精巧的机制。比如:
设置固定的基本工资:毕竟大家都要吃饭,不能光喝西北风等分红。这部分是成本。
提一部分公积金或风险基金:公司赚了钱,别全分光了,得留点子弹过冬或者用于再投资。比例多少?也得定。这部分钱的使用权和决策权又是个问题,还得聊。
剩下的纯利润,怎么分?
可以设置一个“混合比例”。比如,纯利润的X%按股权比例分,Y%按当期(季度/年度)的实际贡献比例分。这个贡献比例怎么定?是提前约定好几类工作的贡献系数,还是大家打分评估?太主观容易扯皮。
或者,设定一个“目标利润额”,低于这个目标不分红,达到后按股权分,超过目标的部分,按一个更能体现激励性的比例分(比如给销售团队更高的提成,或者给研发团队项目奖金)。
再或者,引入“优先分配权”。比如前期出资多的合伙人,在利润达到一定额度前,可以优先收回一部分投资款项,之后再按股权或混合比例分。
关键在于,不管用哪种方法,都要在公司有利润之前,甚至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坐!下!来!把这些可能性、这些规则、这些比例,一条一条地聊清楚,写进正式的合伙协议里。别怕尴尬,别怕伤面子。什么叫兄弟?真兄弟就得能把钱的事儿放桌面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份协议,不是用来限制谁的,是用来保护大家的,保护这份合作关系不被未来的利润或者亏损腐蚀掉的。
我见过太多活生生的例子。有个朋友,他们四个,技术一个,市场一个,运营一个,还有一个是出钱但不怎么管事的。前期苦哈哈,大家都没工资,全靠情怀顶着。后来产品做出来了,市场也打开了,真金白银哗哗进账。问题来了,出钱的那个觉得按股权自己拿大头天经地义;技术的觉得没他没产品,应该多拿;市场的觉得业绩都是他跑出来的,更应该多拿;运营的觉得公司能顺畅运转都是他的功劳,少了谁都玩不转。四个人,四本账,谁也说服不了谁。当初那点“都是兄弟”的口号,被利润的洪水冲得干干净净。最后怎么着?官司!公司停摆,大家筋疲力尽,一拍两散,什么都没落下,除了满腔的怨气和一堆废纸合同。唉,想想都替他们闹心。
所以,回过头来看,这四人合伙的利润分配,技术再复杂,方案再精妙, ultimately (最终)还是“人”的事儿。是不是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是不是彼此信任,承认他人的价值和贡献?是不是能为了长远发展,适当牺牲一点眼前的个人利益?协议只是个工具,它锁住的是规则,但能不能执行下去,全靠人。
我的经验告诉我,对于四人合伙这种容易出现“少数派联合对抗多数派”或者“两两结盟”微妙关系的情形,除了定好分配规则,还需要一个能够居中协调、大家都认可的人,或者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和决策机制。定期复盘,不仅仅是业务复盘,也要复盘合伙人之间的状态和贡献。有啥不痛快,别憋着,赶紧提,别等到积重难返。
最后,给所有打算或者已经在进行四人合伙的朋友们提个醒儿:利润分配这道坎儿,比你想象的要高,要险。别抱着“到时候再说”或者“都是兄弟,好商量”这种天真的想法。请个靠谱的律师,请个懂行的顾问,把所有可能性都考虑到,白纸黑字,立下规矩。分钱,这件事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规矩地分,或者带着情绪去分。把这事儿想明白了,协议签好了,后面的路,才有可能走得更远,更稳。别让利润变成了散伙的催化剂。真那样,太不值当了。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