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咱今天就唠唠这 gum 到底怎么读,以及,更重要的,为什么很多人会读偏,那个感觉究竟差在哪儿。
先拆开看。第一个字母 g。这音儿,可不是嘴皮子碰一下发出来的“g” (像汉语拼音里的“g”)。英语里的 g 在这里,是那种声带振动,有点儿从嗓子眼儿里往外挤的感觉。你试试说中文的“哥”字,是不是声带在动?就是那个感觉,但别把后面的元音“e”带出来!就发一个短促的,“G——”的声音,气流受阻,然后爆发,但震动是核心。想象一下,你嗓子这儿有个小开关,发这个音时它得打开。
然后是中间那个 u。这个音,绝对是陷阱之一!太多人把它读成中文的“屋”或者“哟”。大错特错!英语里这个 u 在重读闭音节里(像 gum 就是),它发的是一个短促的、听起来有点像中文“呃”的音,但嘴型要更放松,舌头居中。不是使劲儿发“呃”,也不是发“啊”。是一种自然的、放松的“uh”音。你可以试试,就像突然被打扰,嘴里不自觉地会发出的那种声音,“uh?”那种感觉。非常短,非常干脆。
最后,那个 m。这个就简单了,跟中文的鼻音“m”一样。闭上嘴,发音,气流从鼻腔出来。嗯——。
把这三个音连起来。g + uh + m。
听起来,就是 "g-uh-m"。快一点,连起来,就是 "gum"。
是不是感觉跟中文那个“哥们儿”的“哥”打头,然后接个短促的“呃”,再收个鼻音,有点像,但又不完全是?对了,要的就是那种“不完全是”!那点微妙的差别,就是地道不地道的关键。
那个 g 的音,要脆,要带着点儿喉音。那个 u 的音,要短,要模糊,不能拖泥带水发成“屋”或“哟”。很多人读成“古木”,就是把 u 读成了“屋”,把 m 后边好像还带了个轻微的“u”音,整个就散了。还有读成“嘎姆”的,那是把 u 读成了“a”,也不对。
我觉得吧,英语发音里,很多元音都是这种“模糊音”,特别是像这个 u 在闭音节里。它不像中文的元音那么清晰、那么饱满。它更像是一种过渡,一种粘合剂,或者说,它就没有自己特别独立的“人格”,得看它跟谁组CP。所以,发这个 u 的时候,一定不能太用力,不能太清楚。越放松,越自然,就越接近那个音。
我记得刚开始学英语那会儿,见到个单词就想套拼音,结果闹了不少笑话。 gum 这个词,就没少让我困惑。字典上标的音标是 /gʌm/。那个 /ʌ/,就是我说的那个像“呃”又有点像“啊”的模糊短音。当时看音标,脑子里还是会不自觉地往中文拼音上靠,总觉得像“u”或者“a”。得反复听录音,听外国人怎么说,然后模仿,才能慢慢找到那个感觉。那种感觉,文字真挺难完全描述的。就像你跟人形容一种味道,只有尝了才知道。
所以,光看文字解释,可能还是不够。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多听!找个靠谱的在线词典,点那个小喇叭图标,听听它把 gum 怎么读。然后你跟着念。念了觉得不像?再听,再念。耳朵是最好的老师。嘴巴是最好的练习工具。
你想啊,这词儿在日常里多常见。买口香糖(chewing gum)得说它吧?牙龈(gums,通常是复数)也用到它。以前玩儿的泡泡糖叫 bubble gum。跟树有关的树胶、胶水,有时候也叫 gum。所以,把这个词的音搞对了,用到的地方可不少。每次用对,都是给自己加分。每次读偏,可能就让人家稍微愣一下,“啊?你说啥?”虽然不至于完全听不懂,但交流起来,总归少了一份流畅和自信。
发音这事儿,真得有点儿死磕精神,但又不能太僵硬。就是要找到那个巧劲儿。对于 gum 来说,那个巧劲儿就在于:g 的喉音要出来,u 的短促模糊音要到位,m 的鼻音要收住。连起来,像个整体,不能是三个音孤立地拼在一起。
想象一下,你说“哥——呃——姆——”这样断开的,听着多别扭。它得是连贯的,像水流一样,“gum”,一下就出来了。中间的 uh 音是轻轻滑过的,重点在头和尾的辅音,以及整个词的短促感。
再强调一遍那个 u 的音。它不像中文的“屋”那么圆润,也不像“啊”那么开放。它有点儿闷在里头的感觉。舌头不是平的,也不是卷的,就放在口腔中间,嘴巴放松,发力点在声带。这种感觉,需要多听多练才能体会。有时候听听别的词,比如 cut, but, run,它们的元音也都是这个 /ʌ/ 音,可以一起练练,找找规律。一旦你掌握了这个音,你会发现很多英语单词都会读了,比如 bus, sun, fun 等等。一下子打开新世界大门!
所以,别小瞧一个词的读音。它是构建语言大厦的砖块。每一块砖都码正了,大厦才能稳。gum,听起来简单,但读对它,背后是对英语发音规则的一点点理解和掌握。别怕读错,读错了再改,没人一生下来就会说,都是慢慢学,慢慢磕巴,慢慢顺溜的。关键是,去尝试,去模仿,去感受。当你有一天脱口而出,那个 gum 的音标准又自然时,你会觉得,嗯,值了。这就是进步的声音。
记住:不是“固木”,也不是“嘎姆”。是 gum,带着点儿喉音的 g,短促模糊的 uh,和闭嘴的 m。练起来吧!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