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你看网上,吵吵嚷嚷的,有说一本的,有说二本的,还有更狠的,直接给你拎出个“体校”的标签来,那意思仿佛低人一等。说实话,听到“体校”这词儿,我心里总有点不是滋味。它勾起的不是简单的学校分级,而是一大堆复杂的感受——关于努力、关于选择、关于那些把汗水当饭吃的孩子。
广体,全称是广州体育学院,名字里就带着一股子劲儿。它坐落在这座南方的湿热城市,不是那种动不动就上各种“全国前十”榜单的综合性大学,它的路子野,专攻一个“体”字。
以前啊,入学分批次那会儿,一本、二本,分得明明白白,跟道坎儿似的,过不去你就得往后稍稍。那时候,很多人衡量一个学校行不行,就看它是不是一本线招人。这么看呢,广体在很多省份的招生批次里,确实更多地落在本科批,而非传统意义上那种动辄清北复交科的高分数线批次。从这个角度说,你硬要套用以前的二本概念,好像也说得通。但关键是,“二本”这个词本身,带着点历史的灰尘,还有那么一丝丝的——怎么说呢?——不够“高大上”的意味。
可问题来了,拿这套标准去套广体,公平吗?体育院校有它的特殊性啊!你想想,那些报考广体的孩子,他们付出的努力,跟你坐在教室里刷题、背单词是完全不同的。他们是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是在健身房里咬牙坚持,是在泳池里劈波斩浪。他们的分数,除了文化课成绩,还有大头在专业课上!那个录取分数线,你光看文化课可能觉得不高,但加上变态难的专业课考试,那个难度系数蹭蹭往上涨。有些项目,那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你文化课再好,专业不行,门儿都没有!
所以,在我看来,简单粗暴地给广体贴个“二本”的标签,就像只看一个运动员的文化课成绩,就断定他不行一样片面。它忽略了广体的核心价值——它培养的是体育领域的专业人才!是未来的教练、裁判、体育教师、运动康复师、赛事组织者,甚至优秀的运动员。
你走进广体校园,闻到的是汗水、塑胶跑道和泥土混合的味道,听到的是此起彼伏的训练口号、器械碰撞声。那种氛围,跟普通综合大学里图书馆、实验室、教学楼的画风完全不一样。孩子们皮肤晒得黝黑,身体线条紧实,眼神里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他们可能不是解微积分的高手,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那是真刀真枪地练,是真的有两把刷子的。
你说广体的名气?在体育圈里,广体这块牌子响不响?那必须响啊。它是华南地区重要的体育人才培养基地,很多知名的运动员、教练员都出自这里。它的地理位置好,广州这个大码头,机会多。你说它的毕业生出路窄?不见得。除了传统的体育系统,现在全民健身意识起来了,体育产业蓬勃发展,需要大量懂专业、有实践能力的人。广体的学生,恰恰有这个优势。他们懂得训练方法,了解运动损伤,能做个性化指导,这不是一般院校能提供的。
当然,你也不能否认,用人单位看学历的时候,有时候还是会带点“一本情结”。这是社会现实,没办法回避。有些家长送孩子去练体育,心里也嘀咕,万一练不出来,这个学历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这确实是很多体育生家庭面临的困境。
但是,把这种社会偏见,或者说历史遗留的分类习惯,直接等同于学校本身的水平,我觉得是不负责任的。广体有它的强项,有它独特的价值。它的标准不是普适性的,它的优秀体现在另一个维度。
现在很多地方高考,都把一本、二本合并成一个本科批了,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说明大家也意识到,以前那种简单粗暴的划分方式,已经不符合时代需求了。大学的类型越来越多样,有综合性的,有理工类的,有艺术类的,当然,也有体育类的。每种类型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培养目标。
所以,回到最初那个问题:广体是一本还是二本?我觉得,这个分类本身就过时了,或者说,用它来衡量广体,就像用尺子去量风一样,根本不对路。它是广体,一所专业的、有特色的、培养体育人才的本科院校。它招收的是有体育特长、热爱体育的孩子,用一套专业的标准去衡量他们。它的价值,不应该被简单粗暴的一本、二本标签所框定。
你要问我怎么看?我觉得,别纠结那个老掉牙的一本二本了。想去广体的孩子,喜欢体育,愿意吃苦,那就去考它的专业课,过它的文化课线。进了学校,好好训练,学真本事。将来能不能有出路,能不能干出一番事业,靠的是你在广体学到的东西,流下的汗水,建立的人脉,以及你自己的拼劲儿。那张毕业证上的“本科”二字,承载的是你在那里付出的一切,远比“一本”还是“二本”这几个字更有分量。
对我来说,广体就是广体,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气质和追求的大学。它不完美,但它真实,有血有肉。那些在里面摸爬滚打的年轻人,他们的努力和梦想,不应该被一个简单的分类草率定义。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