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盐城工学院图书馆
盐城工学院图书馆
0人回答
13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04 12:26:23
188****3100
2025-05-04 12:26:23

刚进学校那会儿,图书馆在我眼里就是个带着点儿神秘又必须征服的“堡垒”。听说里面藏着海量的书,能找到所有你想知道的答案——当然,当时更多的想法是,这里是备考的“圣地”。第一次办借书证,小心翼翼地捧着那张小卡片,感觉自己瞬间“升级”了,好像拥有了通往知识殿堂的钥匙。现在想来,那种仪式感,那种初入大学的青涩和对未来的憧憬,很多都和那个小小的卡片,和它背后的这栋图书馆紧密相连。

楼道里总弥漫着一股混合的味道,纸张的旧香、淡淡的灰尘味儿,还有一点点儿不知从何而来的木头气味。尤其是冬天的午后,外面冷飕飕的,一走进图书馆,扑面而来的温暖,夹杂着这股独特的味道,瞬间就能把一身的寒气驱散。找个靠窗的位置,把书本、笔记本、水杯一样样摆好,然后舒一口气,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那种心绪的转换,就像是按下了某个开关,从嘈杂的校园生活瞬间切换到独属于自己的学习模式。

每个楼层好像都有自己的“脾气”。低楼层,尤其是阅览室,总是人头攒动,说话声、翻书声、偶尔的咳嗽声,交织成一曲独特的“学习交响乐”。高楼层,尤其是社会科学或文学类的书架区,往往人相对少些,更显安静,空气似乎也更稀薄一些,适合一个人躲在书架之间,任思绪游荡,或者偶然发现一本封面陈旧却内容精彩的书本,那种不期而遇的惊喜,至今想起来嘴角还会上扬。

我在图书馆待的时间,可能比在任何一个教室都要长。备考期末,那更是把图书馆当家。早上一开门就进去,一直坐到闭馆的广播响起。饿了就冲到楼下的便利店随便塞点儿东西,或者到食堂快速扒拉几口饭,然后又匆匆赶回来,生怕自己那个“风水宝地”被人占了。有时候学得实在太累,头一趴在书本上,迷迷糊糊地睡过去。醒来时,窗外的光线已经变暗,抬头看看周围,大家依然伏案苦读,那种“集体奋斗”的氛围,莫名地给人一种力量,觉得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那些日子,是真的“卷”啊。坐在我对面的那个男生,永远带着一副黑框眼镜,写字的时候头都快埋进书里了;旁边那个女生,时不时就会拿出手机看一眼,然后又像下了决心似的赶紧收起来。大家脸上都写满了相似的东西:一点点焦虑,一点点疲惫,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渴望,和愿意为之付出的决心。图书馆,就是这种集体情绪的放大器,把每个个体的努力汇聚成一股无形的洪流,推着你向前。

当然,图书馆里也不全是“苦行僧”。偶尔也会看到情侣俩找个角落,窃窃私语,或者互相依偎着看一本书,虽然有点儿煞风景,但想想,青春年少,总有些甜蜜的时刻需要找个安静的地方安放。更多的是那种微妙的观察。比如,隔壁桌的男生笔袋里总会放着各种各样的小零食,写一会儿就偷偷摸摸地拿出一颗糖;再比如,某个女生永远会带一个巨大的保温杯,喝水的声音有点儿大。这些细枝末节,构成了图书馆里活生生的日常,让这个看似严肃的空间,有了温度,有了烟火气。

借过的书太多了,有些只是匆匆翻阅,有些却反复品读,甚至在某些页码上留下了折痕。那些书本,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它们是时间和记忆的容器。我借过《傲慢与偏见》,在某个百无聊赖的下午,被达西先生的魅力征服;借过《西方经济学》,对着那些曲线和模型头疼不已;借过各种专业课教材,它们是知识的基石,也是通往未来的敲门砖。甚至有些书,只是因为封面好看或者名字吸引人就随手借了,结果却意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每本书,都像是一个小小的记忆锚点,把我拉回那些在盐城工学院图书馆里度过的时光。

那个位于三楼还是四楼的自习室?总是爆满,空气不流通,但架不住它离厕所近,而且座位多。靠近窗边的位置永远是“抢手货”,能晒到太阳,累了可以看看外面。但其实,大多数时间根本没空抬头看窗外。眼睛里只有书,脑子里只有知识点,手不停地写,笔尖和纸摩擦的声音,是当时最熟悉的背景音。那种高度专注,那种心无旁骛,现在回想起来,反倒是一种奢侈。出了社会,各种琐事缠身,哪还能找到那样一方纯粹的空间,只为了一件事:学习。

盐城工学院图书馆,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栋建筑,它是我的青春的一部分。它见证了我的迷茫和坚定,我的焦虑和放松,我的孤独和陪伴。它承载了无数个早起晚归的日子,无数次与瞌睡虫的搏斗,无数页写满公式或密密麻麻笔记的纸张。那里有我为了考试而背得滚瓜烂熟的定义,有我为了论文而查阅的大量文献,有我在某个瞬间灵光一闪的喜悦,也有屡试不中时的沮丧。

现在偶尔回学校,路过图书馆,脚步会不由自主地放慢。透过玻璃窗,看到里面依然忙碌的身影,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那些坐在座位上低头看书的学生,他们也在经历着属于他们的图书馆故事吧。也许他们为了考研挑灯夜战,也许他们为了比赛查阅资料,也许他们只是找个安静的地方躲避外界的喧嚣。无论目的是什么,这栋建筑,这个空间,都在静静地提供着支持和庇护。

那个靠墙的角落,光线不是最好,但胜在安静,能看到从窗外斜射进来的光斑,随着时间慢慢移动。我曾经很喜欢那个位置。不需要和其他人打太多交道,可以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耳机里放着舒缓的音乐,眼前是泛黄的书页,手边是热气腾腾的茶。那种感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种小确幸。在这个看似巨大的知识海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岛,安安静静地“修炼”。

图书馆管理员阿姨们的存在,也给这个地方增添了一份人情味。她们虽然不苟言笑居多,但有时候你遇到问题去问,她们也会耐心地指引。借书还书时,听到“请拿好您的证件”或者“请慢走”,这些简单的声音,也是图书馆日常的一部分。她们是这个知识世界的守望者,是连接读者和书本的桥梁。

离开校园很多年了,但那些在盐城工学院图书馆里的记忆,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模糊。它们像泛黄的老照片一样,时不时就会从脑海里跳出来。可能是某个特定书架的位置,可能是某种熟悉的味道,可能是窗外掠过的身影,可能是某个特定时间段的光线。那些片段,零零散散的,却构成了关于大学生活最真实、最厚重的一部分。

它不仅仅是一栋建筑,它是无数个体的梦想、汗水和故事交织而成的空间。是盐城工学院学子们共同的记忆符号。是那个可以暂时忘记外界烦恼,一头扎进知识海洋的地方。是那个见证了我们从青涩走向成熟,从迷茫走向清晰的场所。

不知道现在的盐城工学院图书馆有没有什么变化,设施是不是更新了,藏书是不是更多了。但我想,它那种独特的气场,那种属于学习和思考的宁静氛围,应该还在吧。它还会继续承载着新的故事,新的梦想,新的青春。而我,作为一个曾经在这里停留过的人,只希望它永远都在那里,静静地立着,等待着,见证着。它是我的母校里,最让我心生感慨和怀念的地方之一。那些与书本为伴的日子,那些在角落里奋笔疾书的时光,那些看似枯燥却充满希望的岁月,都深深地镌刻在了这栋图书馆的砖墙和书页里。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