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优秀学员证书。瞧瞧这名字,多直白,多充满那个特定时期特有的仪式感。像个戳儿,盖在你脑门儿上,宣告你曾经在某个地方,某个阶段,被一群人认可过,觉得你挺不错,学得,或者表现得,比大多数人要好点。
第一次拿到它是什么时候来着?好像是初中,还是高中?记不太清具体哪次了,毕竟那光环断断续续地,不是只有一次。但印象最深的那张,肯定是在大学。大学的证书,那感觉可不一样。小学初中,优秀这玩意儿,有时候得靠乖巧,靠听话,靠老师喜欢。大学嘛,更像是实打实的分数堆出来的,真刀真枪的拼杀。
为了那张纸,我熬过多少夜?堆成山的专业书,密密麻麻的笔记,图书馆闭馆前最后一分钟冲出去的狼狈,还有考试周一天干掉三罐红牛的壮烈。讲实话,那时候,优秀学员这四个字,就是悬在头顶的一颗星星,够得着够不着另说,但它指引着你,让你心甘情愿地扑上去,像只扑火的飞蛾。那时候觉得,有了它,就有了通行证,有了底气,有了跟家人朋友炫耀的资本。瞧,我努力了,我被看见了,我成功了,至少在学业这块儿。
颁奖礼呢?有没有?记不太清了,好像有,人山人海的礼堂,主席台上的领导念着名单,名字被叫到时,那短短几步路,走得有点晕乎,有点轻飘飘。台下是不是有同学羡慕的眼神?也许有,也许只是我脑补的。那时候的世界很小,优秀就意味着学霸,意味着前途光明,意味着一切美好的可能性。那张证书,就是未来美好人生的通行证,是跳往更高平台的垫脚石。
然而,生活这玩意儿,从来不会像你想得那么简单。或者说,它复杂得远超你一个优秀学员的想象。带着那张证书,揣着满腔的理想和抱负,你踏入社会。然后呢?
第一份工作,人家看你简历上写着“大学期间多次荣获优秀学员称号”,会多看一眼,嗯,这小伙子(或姑娘)学习还不错,刻苦。这是它的即时价值。敲门砖嘛,合格。但,真的进去了呢?优秀学员的光环,能顶几天?三天?五天?现实是,它很快就会被丢到一边,甚至被遗忘。
能力,情商,抗压能力,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人际关系,运气……太多太多东西,瞬间涌上来,把你那个优秀学员的玻璃罩子砸得粉碎。你会发现,以前那套拿高分、得证书的模式,在很多时候,压根儿不奏效,甚至束手无策。书本里的标准答案,现实里常常找不到。你曾经引以为傲的理论知识,可能在处理一个鸡毛蒜皮的同事矛盾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于是,你开始怀疑。优秀学员?那算什么?是会考试的机器?是听话的乖宝宝?它证明了你适应既定规则、按要求输出的能力,但它证明你具备创造力吗?证明你抗击打的能力吗?证明你在一团乱麻中理出头绪的智慧吗?
有时候看到朋友圈里,以前那些在学校里不显山不露水,甚至挂过科的“非优秀学员”们,混得风生水起。他们可能能说会道,可能胆子特大敢闯敢拼,可能人脉极广八面玲珑,可能仅仅只是运气好,赶上了风口。这时候,你心里会冒出点酸酸的柠檬味儿,然后又迅速被一种更深沉的反思所取代。优秀的定义,真的太狭隘了点儿,至少在学校里那个单一的评价体系下,是这样。
那张证书,它躺在那儿,像个沉默的老朋友,也像个小小的嘲讽者。它提醒着你曾经的辉煌,也映衬着现在的落差。它让你想起那些纯粹的日子,为了一个目标,心无旁骛地投入,那种心力交瘁却又饱满的感觉。但它也让你看到,生活远比你想的要复杂得多,评判一个人的标准,也远比一张证书要宽广得多。
但转念一想,它就真的一文不值了吗?它当然不是万能钥匙,不是人生的终极答案。它只是一段旅程的标记。但这段旅程,你走得认真,走得努力,走得不留遗憾。那上面印着的四个字,至少证明了,在那个特定的时刻,在那个特定的场域,你确实是优秀的。那种被肯定的感觉,那种付出得到回报的喜悦,是真实的,是珍贵的。
也许,它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它能给你带来多少现实的好处,而在于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你曾经的样子。那个为了目标可以死磕的你,那个为了得到认可愿意付出一切的你。这种拼劲儿,这种对优秀的渴望,虽然在后来的摸爬滚打中被现实磨平了一些棱角,被世故染色,但它曾经存在过,并且驱动着你。
现在再看它,少了少年时的狂热和成人后的功利审视,反而多了一丝平静和理解。它是一个符号,记录着一段青葱的岁月,一段为学业而奋斗的历史。它不定义你的全部,不决定你的未来,但它印证了你的过去,你的汗水,你的成长。它在那儿,提醒着你,曾经,你也是个优秀的“学员”,曾经,你也有过那样单纯而热烈的追求。这份记忆,或许,才是它最持久的价值吧。它不是终点,也不是护身符,更像是一个提醒:优秀,不该止步于一张证书,而应是一种持续的状态,一种不断追求更好的自己的精神。至于那张纸嘛,就让它继续在那儿躺着吧,沉默地见证着,你走得更远,看到更多,对“优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问答